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一些学科领域较为冷门,甚至成为绝学,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行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14项代表性成果,涵盖甲骨学、简帛学、民族史诗与口头传统、民族古文字释读与研究、梵汉语言对勘与研究、古代地图学、濒危语言研究以及中外文明交流史等多个重要学科方向。
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思北 摄
这14项成果汇集近10年来冷门绝学研究领域的专著、丛书等,分别是:《英雄史诗与口头传统:〈玛纳斯〉史诗的文本形态及史诗艺人的演唱艺术》《东巴史诗研究》、“梵语文学译丛”(1—12册)、《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殷墟甲骨断代标准评议》《天长纪庄汉墓木牍》《地图史学研究》《羌语方言研究:语音、词汇》《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10册)、《藏文古文献〈拔协〉文本标注与语法研究》《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伊利汗国的中国文明:移民、使者和物质交流》、“满语文系列教材”(全5册)。
这些成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它们背后,是一代代社科学者苦心孤诣,为冷门绝学研究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不懈努力。
冷门可深耕。
天长纪庄汉墓木牍是研究西汉中期江淮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珍贵资料。《天长纪庄汉墓木牍》主要包括天长纪庄汉墓木牍概述、木牍彩色和红外图版、释文与注释、墓葬发掘报告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对于推进和深化汉代地域社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介绍:“《天长纪庄汉墓木牍》构建了从原始材料公布到深度学术阐释的完整链条,既展现了木牍本身在户籍、赋役、书信、医药等方面的丰富性,又通过专题研究在各个方向上进行深入挖掘。该书为学界提供了一份高质量、可依赖的基础史料,也确立了天长纪庄汉墓木牍在中国简牍史上的独特地位。”
绝学有传承。
《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10册)是西夏研究领域四十多位学者历经十余年完成的一项重大工程,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西夏文《大宝积经》为底本,首次对这部鸿篇巨著中的西夏文形、音、义加以系统诠释,最终形成一部基于佛教典籍的西夏文、汉文双语对照语料库,是目前学界体量最大、标注最为规范严谨的西夏文古籍译注成果。
“课题开始时,西夏学界还没有组织大规模西夏文本释读的经验,也找不到这么多学者释读海量的西夏文文献。于是我们边培养边解读,从立项到出版历时十余年,诠释了新时代有组织科研的学术理念,也见证了西夏学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说。
让冷门不冷,让绝学不绝。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进有组织科研,系统整合跨学科研究资源,进一步激发研究活力,让冷门绝学化冷为热,真正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展现中华文化魅力。(记者王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