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一城菊香文韵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4 14:19: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一城菊香文韵新

字体:

  开封的秋,总是氤氲着缕缕清雅的菊香。

  每年10月18日,这座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有4000余年建城史的八朝古都,便会迎来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迄今,已是第43届。

  关于菊,我国古老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便有所记载:“九月……荣鞠树麦。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而在《礼记·月令》中,也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表述。

  这是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现场。姚子文摄

  这里的“鞠”,指的便是菊花。

  “开封与菊花的渊源由来已久,在北宋时期迎来高峰。”开封古城文化会客厅讲解员徐冰告诉我,《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都城汴梁“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的盛况。

  随着赏菊之风在社会各阶层盛行,宋代的菊花培育技术也随之不断提升,涌现出大批菊花新品种。“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菊花专著《刘氏菊谱》就成书于开封。”徐冰说。

  数千年时光荏苒,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菊花仍在迎寒吐蕊、傲霜怒放,恰如开封这座城市,虽因摆荡的黄河几度被掩埋,却又一次次原址重建、生生不息。

  “今日的开封,仍是我国观赏菊花的重要供应地。”河南省花卉协会菊花分会秘书长田六胜说,“开封年产观赏菊花1000万盆,其中七成销往全国各地”。

  这是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现场。(新华社记者 袁月明 摄)

  漫步今年菊花文化节主会场龙亭景区,次第开放的各色菊花映入眼帘。“墨菊映日”“玉露凝霜”“凤凰振羽”……争奇斗艳,尽态极妍,无论名字还是花形,都颇含文思雅韵。

  精巧的菊花布景前,我遇到了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远道而来的刘明华,她正张罗着和伙伴们“打卡”。

  刘明华头戴墨镜、身披丝巾,一身时髦打扮,完全看不出已年过花甲,言语间满是新奇,“原来以为菊花就是黄色、白色,没想到这里的菊花五颜六色,真是不虚此行”。

  年年岁岁花相似。

  据了解,今年开封全城共布展菊花280万盆,其中主(分)会场130万盆、社会大环境150万盆,可谓“入城见花、移步换景、秋丛绕舍、满城飘香”。

  岁岁年年“节”不同。

  今年的菊花文化节,突出一个“新”字。以菊花为载体、以节会为平台,一系列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接连推出,让传统的“花事观光”向更深度的“文化沉浸体验”转型。

  “客官/娘子这边请,我们的宴会马上开始。”走进古色古香的孙羊正店,游客们或身着现代服饰,或干脆也换上汉服妆造,依次在台案前落座,“这是我们的菊花茶,请各位品鉴”。

  灯光暗下,舞台正中的菊花仙子曼妙起舞,手边随之多了一道淡雅清鲜的餐品:天青色的汝瓷餐盘中,精湛刀工雕琢的豆腐在清汤中舒展如菊,尽显风雅。

  再抬头时,李清照、张择端、孟元老等历史人物轮番登场,西域胡商、市井货郎纷至沓来,舞蹈、魔术、说书、百戏杂耍等表演穿插其间,一道道根据古籍复刻的餐食摆在眼前……千年前的人间烟火,就这样为今人所领略。

  “从眼前到舌尖,从场景到氛围,都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看客,而是置身其中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仪式感。”来自郑州的张女士意犹未尽。

  除了沉浸式餐秀“上新”,开封也在致力于打造可带走的文韵。

  走进一家家门店,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彰显着设计者的巧思与野心。作为老牌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文创设计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曾一度显得“慢半拍”。如今,他们正铆足干劲、迎头赶上。

  “我们已经推出了10大系列约400个单品,最近以菊花为灵感新推出的‘菊娃’‘菊妮’毛绒公仔、官瓷菊花无火香薰等,都颇受年轻人喜爱。”开封文投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莹莹说。

  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宏阔的产业领域,菊花产业、节会经济和文化旅游的共生共荣,也在不断助力着城市高质量发展。

  这是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现场拍摄的菊花。

  “开封目前的菊花种植面积达5518亩,年产值突破1.54亿元,拥有A级以上菊企29家,其中千万元级规模企业达15家。”据田六胜介绍,除种植外,菊花在古时就被人们入饮、入药、入馔,“开封菊花的衍生品研发已经涵盖菊花茶、菊花瓷、菊花枕、菊花配饰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持续延长,附加价值不断提升”。

  文脉悠远,赋予这座城及城中人独一无二的气度与秉性。而沿着开封千年不变的中轴线一路游逛,龙亭、御街、樊楼、州桥……“举步图籍中,开目古今间”。

  夜幕降临,开封古城的大街小巷亮起灯盏,与满城菊影交相辉映,引人遥想“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美妙意境。不远处的河面上,画舫伴着菊香摇曳。桨声灯影,别开生面。(袁月明)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