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渐近,栗子开始成熟。
清风拂面,树冠沙沙。“啪”,一枚绿油油的果球猛地砸到地面,骨碌几下停住。
果球表面密布尖刺,一头指向天空,一头刺向黄土,桀骜不驯,仿佛斥责那阵风、那棵树:凭什么把我扔下!
然而,环顾四周,它并非第一个坠落人间,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枯枝败叶间,有的果球残绿犹在,追忆盛夏;有的早已蜷缩,软塌塌趴在地面,准备彻底回归尘土。
一粒粒深棕色的栗子,就从这些果球中蹦出,有的尚未成形,有的已然丰满,分不清那表面的璀璨,是来自内在的生机,还是清晨的阳光。
放风的家犬踩着小碎步,左嗅嗅,右看看,无从下嘴;路过的行人目光如炬,俯身捡拾,小有收获;剩下的,自有三五成群的乌鸦和鸽子蹦蹦跳跳,穿梭其间,挑选啄食。
每年这个时节,这出生命轮回的情景剧,都在布鲁塞尔五十周年纪念公园这排高大的栗子树下上演。
是的,在比利时的许多地方,对于自然的馈赠,人们并不陌生,也不拘谨。
山楂、杏、苹果、樱桃、覆盆子……也许在某个街头转角,也许在山野荒岭,这里冒出一丛,那里窜出一枝。
海边荒滩,大小贻贝、生蚝,在各自最好的季节,以丰腴的汁水、鲜甜的口感,满足从海鸥到人类的口腹之欲。
然而,在欧洲许多国家,“丰收在望”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人们可以“捡”“拾”“钓”,却往往不能“捞”“捕”“摘”。
大度是自然的天性,克制是人类的义务。接受而不滥取的观念,早已内化为一种日常。
无论山林幽处,还是街市转隅,采撷野生植物与果实前都需要征得土地主人的同意;公共林地与自然公园更常有明文禁止或严格限制。那些濒危或受保护的物种——哪怕只是脚边的一抹苔藓——也绝不可随意剥取。
即使在许可的区域,分寸同样被精心标定:每天最多采两把野花、十升未受专门保护的果实或蘑菇;林间荒地边缘,常插着一块块警示牌,提醒人们绕过落叶枯枝,以免惊扰底下的嫩芽、昆虫和微生物。
水中的生灵亦不例外。
那年,我出于好奇,申办了一张比利时瓦隆大区的钓鱼证。这张垂钓“驾照”仿佛一部微缩法典,精准限制到每一处细节:钓竿数量、下竿地点和时段、鱼的种类与体长。
鲑鱼、鳗鱼、鲟鱼全年禁捕;溪鳟、虹鳟只能在特定季节与水域落钩;常见鱼类也需达标方能带走;急流与混合水域必须用无倒刺或压平倒刺的钩,禁止无人看守的陷阱与网具……
面对这道道缜密烧脑的“闸门”,我最终一次也没有下竿。可细读那些条文,却感受到另一种收获:内心的安然。守护自然,其实就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对于野外的万物如此,对于作为人类伴侣的宠物,更细致入微。
几年前,为了缓解长时间注视电脑的疲惫,我萌生了在办公桌上摆一方小缸,养一两尾小鱼的念头。
走进宠物店,一群柳芽大小的霓虹灯鱼闪着蓝红光芒,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
店员得知我的鱼缸尺寸和计划购入的数量后,很干脆地摇头拒绝:缸太小,而且霓虹灯鱼天性群居,得有五条以上才能健康生存。
另一次机缘巧合,我收养了一只两个月大的狸花猫。上网查询后得知,根据布鲁塞尔的规定,第一件事便是为她植入芯片,将居住地址、疫苗接种等信息录入全国统一的猫只数据库,相当于给她办一张电子“身份证”。
此后,无论是检疫、出行,还是绝育、买卖或赠予,每一步都将受到严密的法律规范,一旦违背,罚款可从50欧元直至15000欧元。
无论是对于栗子、鱼还是猫,这一纸纸冷峻的条例,都浸润着早已落地生根的信念:尊重与敬畏,是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根本法则。
或许只有当我们学会放慢伸出的手,那片山的绿、水的长,才能周而复始,滋养世代,生生不息。(廖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