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前的中原大地上,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矿物地质系创建,河南大学成为我国现代地理学(地学)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从经纬中求真知,从山川中探规律。”百年峥嵘岁月,一代代河大地学人契合地理学科严谨规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融会贯通、经天纬地”的实干作风,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谋万民福”的地学理念,成为全国地理学领域的重要力量。
“承百年薪火,开学科新局。”如今,河南大学组建了国际首个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以综合性、交叉性与工程化为发展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融合重构学科体系,实现地理学从现象描述、问题解析、机理解释向“科学—技术—工程—实践”四维融通的新模式转型,为培养复合型地理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知河溯源,把脉黄河
黄河之畔,古都开封,河大地学已在这里发展102个春秋,一代代地学人的血脉与黄河的脉动紧密相连。
1923年,年轻的地质学者冯景兰从美国学成归来,第一站便选择到中州大学,主持创建了矿物地质系。
在河大任教期间,开封正受黄河故道风沙所累,冯景兰多次到开封北郊调查沙丘的形成及现状,撰写了《开封附近沙堆之成因分布与风力水力风向之关系》,这是研究黄河岸边沉积物成因的开创性论著,也是河大地学人与黄河结缘的开始。
“治河必先知河”——冯景兰先生发出的科学呐喊,从此流淌在一代代河大地学人的血脉之中。
“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百年风云变幻,河南大学地理学科一直稳若磐石,始终有大师引路,赵九章、张伯声、王之卓、严恺、李长傅、李润田等地学大师均曾在这里执教或求学。
1953年,在河南大学任教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李长傅,发表了《中国历史地理上的河源问题》一文,系统梳理了历代对黄河源头的探索,强调认知黄河自然本底对于成功治理的极端重要性。
“从冯景兰先生的‘知河’,到李长傅先生的‘溯源’,再到今天我们利用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的‘数字黄河’,河南大学地理学科的黄河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探求黄河的自然演变与人地耦合规律,从而将历史上时而肆虐的‘多病之河’,真正转变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教授秦奋说。

丁志伟(右)在为同学们讲解黄河流域ETM遥感影像。(资料图片)(组图均为受访对象提供)
历经百余年发展,河大地学如今已涵盖“数据技术—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四大板块,拥有2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以数据技术为例,黄河治理的复杂性,首先源于信息的碎片化和不对称。上游一个水库的调度,可能会影响下游几百公里的生态;一个区域的产业用水,会挤占另一个区域的生态用水。要实现全流域的统筹协调,首先必须打破“数据孤岛”。为此,河大地学团队建成了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黄河流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研究。
“我们自主研发了一整套地理空间数据处理、集成、管理和共享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共享服务平台,就像为黄河打造了一个‘数字大脑’。”秦奋说,这个大脑里存储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黄河水文、气象、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海量数据。平台已有超13万个实名注册用户,服务了1700多个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为近百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小浪底水库等重大工程建设运行提供了巨量数据服务。
近年来,无论是为黄河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评估生态影响的数字“预演”,还是为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谋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优化重构,亦或是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学理支撑,河大地学人从未缺席,足迹遍布黄河上中下游。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师生在兰考进行实习实践活动。(资料图片)
“地理学将黄河流域从一个静态的研究对象,变为一个动态的、可感的、可融合的知识体系。”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刘彦随说,“我们不仅在‘认识’它,‘保护’它,更在‘激活’它,让黄河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丈量大地,服务民生
河南大学地学团队有一个别称——“铁塔牌地学人”,这个别称既源于河大老校区和历经战火、水患、地震而不倒的开封铁塔相邻,也源于河大地学人百余年来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谋万民福”的韧劲。
在河大求学、工作30余年的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乔家君,生长于河南一个小村落,小时候极少有机会出县城。年少时,从地理书上了解世界是他最大的乐趣。一入河大“地学门”,他就为做好“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这一项工作,带领团队调研合计10个省份、212个县、3393个村,调研农户超11万户,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第三方评估就像一台‘质检仪’,通过资料核查、入户调查、干部访谈、遥感探测等方式,用‘第三只眼睛’对扶贫工作成效、贫困退出成效给出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打分’,让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退出有据可依。”这是乔家君常对评估团队成员说的话。由于工作出色,乔家君所在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团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实际上,源于出身农家、源于地学传统,乔家君深爱脚下的土地,分外关注农村问题,30多年如一日深耕农区经济发展研究。他说:“人的一辈子,精力很有限,从微观尺度解释区域发展的规律,地理学怎么切入?我喜欢从村庄的角度切入,研究人类活动和村庄的地理承载力,为乡村发展贡献河大地学人的智慧。”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走进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办公楼,过道墙上的展板展示着河大地学人关注研究的课题——“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产业集聚研究”“人地系统科学与地理工程”“地理空间复杂性与金融地理研究”……一个个沾着泥土、关心民生的课题以这里为汇聚点,逐一提出、调研、研讨、完成。

这是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地学楼外景。(资料图片)
近年来,河大地学人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时空大数据与泛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修复等课题,深化产学研结合,先后完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土地利用、旅游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委托课题500多项,助力区域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发展。
“地理学,探究‘地’之空间位序,解析‘理’之格局规律,地理学的本源就是研究‘人地圈’系统多要素耦合关系及其交互机理的科学,这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地理其实离我们的生产生活很近。”刘彦随教授带领团队借助地理工程技术,先后对毛乌素沙地、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淮海平原农区等400多万亩退化及未利用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变退化地为高产田,被称为“大地良医”。他始终认为,学科建设一定要秉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科价值根植于它能不能解决问题和产生社会效果,“科技服务国计民生就是地学人的永恒追求”。
改革创新,走向世界
河大地学楼前,有一处为纪念冯景兰先生而设的“景兰苑”。苑中,与冯景兰塑像并立的,是一棵从兰考移植而来的泡桐。
每逢新生入学,刘彦随都会在这里讲授一堂别开生面的学科思政课,从兰考的一粒“沙”讲起,带领同学们从冯景兰科学家精神与焦裕禄精神中汲取力量。
“事业靠传承,学科靠创新。”自2023年加入河南大学以来,刘彦随就在持续思考:如何让河大百年地学扬长补短、提质进位?
“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只是视野没有充分打开,只顾着埋头苦干,少了点‘仰望星空’。”刘彦随言语间颇为惋惜,“作为地理学者来讲,我心里是有点不服气的。河大地学做得这么实,应该再上一层、再进一步。”

刘彦随在毛乌素沙地进行治沙良种筛选与长势观测。(资料图片)
破局的关键,首先在于学部制改革和学科创新。瞄准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在刘彦随的推动下,2024年11月,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以‘地理科学与工程’命名的学部,将有力促进河大地学‘换道超车’。”乔家君说。
确立地理科学与工程交叉融合的学科定位,形成现代地理学“科学—技术—工程—实践”四维融通的育人模式,沿循“理工结合、科教融合、校地联合”的“三合一体”发展路径,聚焦综合地理学与地理工程、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等六大学科方向……河大地学迎来发展新机遇。
“学部成立近一年来,我们已在国际、国内重点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量质齐增,实现国际顶刊论文和重大项目新突破。”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丁志伟介绍,“今年2月,我们参与共建的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实现了河大地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融会贯通,经天纬地”,这一句简短却饱含宏大愿景的部训,正为新一代河大地学人所笃行。
今年4月,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在黄河“开封凹陷”处打下千米深钻,开启破译黄河百万年来生长发育变迁“密码”的科研征途。
“本次深钻将首次创建‘开封凹陷’的完整地层档案,从微观尺度科学总结古代黄河频繁改道的原因,探寻黄河故道湖相与河相变迁证据,揭示中原文明兴衰与地理环境关联机制。”刘彦随说,“同时,通过建立首个大河文明区深钻数据库,我们有望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球化气候适应性人地系统调控提供‘河大方案’。”

刘彦随(左一)在挖土壤剖面进行工程技术分析。(资料图片)
而关于河大地学的未来发展,刘彦随的构想也正在逐一走进现实。
“我们要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刘彦随说,不久前,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恢复大洋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中亚地理研究中心,启动了学科引智工程重大项目。河大地学走入越来越多国际学者的视野。
目前,在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刘彦随正带领师生开展地理工程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对一棵棵泡桐树、一粒粒黄河沙、一幅幅遥感影像、一个个城镇乡村的调查研究,深入领会如何为大地“把脉”“开方”。
“让河大地学真正经世致用,服务国之大者。”刘彦随充满信心。(记者 韩朝阳 袁月明 卫子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