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承载着一段抗战传奇;一缕茶香,浸润着乡村振兴的脉络;一杯清茶,映照出边疆百姓在茶文旅融合下的崭新生活。

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拍摄的云海茶园。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云南临沧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中国每三杯普洱茶中就有一杯来自临沧,每五杯红茶中也有一杯源自这里。在临沧,茶叶不仅仅是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也是一种流淌在生活里的礼仪,连接古今的绿色血脉,更承载着一段挥之不去的家国记忆。
历史回响:茶香里的家国情怀
1938年秋,抗战烽火席卷中国。随着东部沿海主要茶产区沦陷,传统的茶叶出口渠道被切断。茶叶,这一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对于换取外汇、购置军需物资至关重要。
同年11月,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几经周折到达顺宁县(今临沧市凤庆县)。时值秋末冬初,他却惊喜地发现当地茶树成片,茶叶肥厚。
这位国内有名的制茶技师,决心以祁门红茶工艺为蓝本,亲手采摘“一芽二叶”试制红茶。
试制的红茶样品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地区小叶种红茶所未见。
样品寄往香港茶市,被誉为“红茶中之上品”。冯绍裘起初将其命名为“云红”,后根据云南省茶叶公司提议,最终定名“滇红”。
试制成功只是第一步。当时由于交通闭塞,制茶设备需在大理拆卸成零件,由马帮驮运到顺宁,耗时良久。
为了早日投产,冯绍裘等人土法上马,研发了人力手推木质揉茶桶、脚踏烘茶机等设备。
1939年,首批500担滇红茶经香港远销至英国,以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轰动国际市场,创下每磅800便士的价格纪录。
滇红茶的出口创汇,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期间,中国获得了同盟国的援助,但需以农产品作担保。滇红茶出口所得,被用于购买大量军需物资,也换回了大后方工农业发展的物资。因此,滇红茶被誉为“抗战茶”“爱国茶”。
新中国成立后,滇红茶再立新功。20世纪50年代,凤庆茶厂生产的红茶全部出口苏联,创造了“一吨滇红茶换十吨钢铁”的奇迹。
1959年起,滇红茶被定为外事礼茶。1986年,滇红特级工夫茶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高峰时期,滇红茶一度占云南茶叶出口额的85%以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立下不朽功勋。
夜幕降临,凤庆县文庙广场北侧的滇红茶博物馆依然有游客流连。玻璃展柜内,那些颇具年代感的制茶工具静静陈列,与安石村滇红活态博物馆里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制茶机遥相呼应。浸润在茶香里的弥足珍贵的两种精神——民族危亡时的担当与参与国家建设的热忱,将激励着后人不断砥砺奋进。

沧源县万亩茶山。新华社记者字强摄
产业振兴:绿叶变“金叶”的致富密码
清晨6点钟,薄雾像轻纱般笼罩着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山峦,碧丽源芒摆有机茶庄园里早已传来采茶声。茶农李依莫弯着腰,指尖在茶树间灵活穿梭,不一会儿竹篓里的茶芽堆成了小山。
“现在采一斤鲜叶能挣3.5元,去年光卖鲜叶就收入4.35万元,还不算土地入股的分红。”李依莫直起身掂一掂竹篓,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创新打造的“134”模式,即“一个核心纽带、三重利益联结、四方共赢格局”,通过村企共建的党组织牵线,使11280亩零散茶地实现集中流转,村集体每年能拿到22.56万元的分红。
“我们把茶农变成产业工人,143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茶农累计收入达1221.81万元。”该公司办公室主任胡兴丽介绍。
该公司探索的“以林荫茶”模式同样见效。5.4万多亩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里,茶树与林木共生,既保水土又提品质。
“我们的茶叶通过日本、美国及欧洲多国有机认证,茶叶售价比普通茶高。”胡兴丽说,生态优势已实实在在转化为市场优势。
近年来,沧源县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不断创新茶产业发展模式,以“企业+合作社+茶农”等利益联结机制,让一片片茶叶既成为企业发展的“金叶子”,又变成农户增收的“钱袋子”。
在临沧,每一片茶叶都诉说着生态保护的故事,每一座茶山都涌动着绿色发展的奇迹。
“采茶要留三叶,不能伤了茶树根本。”岩帅镇龙谭茶场赵叶茸一边示范采摘,一边念叨着规矩。她家40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后,鲜叶价格大幅提升。“以前用化肥图省事,现在施有机肥,茶叶品质上去了,价钱也高了。”
不只是沧源,千百年来,种茶、制茶、饮茶已深深融入临沧人民的血脉与日常生活。时至今日,茶产业依然是临沧市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经过不懈努力,临沧茶产业实现了稳步发展。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达209.3万亩,茶叶年产量达18.0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353.59亿元。
临沧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通过采取培育骨干企业、强化市场开拓、推动科技研发等举措,加大对全产业链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临沧茶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的跨越。
茶香满路:茶文旅融合新业态
在双江县勐库镇的茶山里,美国人吉米原本是一位金融工作者,几年前因受朋友之邀来到双江。款待他的,正是此前从未品过的临沧茶。初尝几口,吉米便爱上了这款滋味绵长的茶。慢慢地,这里的茶文化和生活方式更让他着迷。
“我并不是为了逃离什么,而是终于找到了那个想让我留下来的地方。”吉米说。如今,他不仅和本地茶农合作开发了茶文旅产品,还通过写茶山日志、拍Vlog等方式,向外国游客讲述这片神奇土地的田园生活,让勐库茶山人气飙升。
吉米与茶的故事,只是临沧茶文旅融合、焕发新光彩的一个缩影。
在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一棵树龄长达3200多年的“锦秀茶尊”古茶树,如今被保护在景区内,成为“古树+文化+旅游”的融合样板。
一位讲解员说:“以前我们只是种茶卖茶,现在我们讲茶、演茶、‘演’自己。”
每到采茶季,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骑行团纷至沓来,还有不少短视频创作者不远千里过来取景直播,把凤庆的茶文旅推上了流量茶山的新赛道。
茶文旅融合不再是简单打卡,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好体验。
在耿马县撒马坝,万亩茶园顺着山势铺展,云雾缭绕、林茶相间。这里是曾经的土司放马场、抗战时期的临时机场,如今变身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大地指纹”茶园。
“以前是茶叶采下来才有生意,现在茶还没采,客人就先来了。”村民简单的一句话,道出内心对家乡变化的欣喜。
返乡青年黄绍云辞去成都的工作,回村开民宿、办茶会、做研学。他说:“下一步要打造茶文化体验,让游客来了不仅能打卡,更能读懂茶背后的故事。”
临沧的茶文旅,不止步于走一圈茶山、品一口好茶的打卡行程,而是一种可及可感的新型生活体验。
有人说,在临沧,各地茶山有着自己的“性格”——双江以勐库为名,讲究古树茶的气韵;凤庆主打滇红记忆,讲述一缕茶香背后的家国故事;耿马则把茶与节庆、山地、非遗舞蹈揉在一起,让人在喝茶之余还能享受意想不到的乐趣。总而言之,如今的临沧,茶里茶外,万千滋味,总有一款让你流连。
从马帮驼铃到电商直播间的千万订单,从“抗战茶”到“富民叶”,临沧茶的故事如同它明亮的汤色,在历史长河中流淌、蔓延,愈发香郁味浓。(记者 严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