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测绘?
经天纬地,识辨疆域。
地图何用?
勾描乾坤,护国泽民。

9岁的杨一川(左)与小伙伴一起在汉中市“全国测绘法宣传日”现场查看地图。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在自然资源部今年组织的全国测绘法宣传日主场活动中,我受邀参与了一场以“弘扬测绘精神”为主题的沙龙对话,与测绘行业的代表畅谈测绘人的丰功伟绩。那一刻,多年前在青藏高原无人区采访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如今已更名为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的历历往事,如画卷般在心头徐徐铺展。任何一幅地图从无到有,前期工作都无比复杂而艰辛。从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到神州万里河山的行走;从承继中华测绘古文明,到开创测绘强国新气象,国测一大队的付出与牺牲,正是地图从实地测量到数据采集的绘制基石。
20年前,我开始参与国家测绘局的新闻报道,对地图的了解日益增多,兴趣日渐浓厚,情感也愈发深沉。这段缘分,成为我人生中最浪漫的奇遇。

游客在中国测绘科技馆内观看中国古代测绘仪器的还原品。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到2009年,中国测绘科技馆落成,三楼的地图展厅需一篇阐述中国地图历史进程的序言。因略具史学积累,我有幸受荐执笔。那时,我对地图历史经纬的了解尚属一鳞半爪,却“无知者无畏”,以骈文体写就《地图赋》交付。未曾想,此文竟被选中,镌刻于展厅墙上,成为引导参观者的“导读”。
正是这次《地图赋》撰稿,让我沉浸于大量地图相关的史料文献之中,对地图的历史,尤其是其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文化特质,特别是哲学理念和美学表达,如痴如醉,乐此不疲。从那时开始,我便四处求教学者,结识诸多学界大家,包括几位今已辞世的先生大德。在他们的鼓励与帮助下,我悄然从地图历史的“发烧友”,迈向中国古代地图文化研究的“苦行僧”。多年沉淀,我与地图的奇妙缘分,竟也化作一篇篇文章,陆续发表于相关行业报刊,后又出版了《地图生死劫:天命王权》《地图:谁主沉浮》等与中国地图历史相关的几部专著。
地图于我,是一段非比寻常的奇缘。其实,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程、生活成长,亦息息相关。

这是阳光透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穹顶,在墙壁上投下太阳神鸟造型的影子(2022年3月10日摄)。新华社发(张艳 摄)
《周易·系辞上》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堪称介绍中国地图源起的人文开篇。晋人郭璞在《释天地图赞》中写道:“祭地肆瘗,郊天致烟,气升太一,精沦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虔。”将地图视为人类与至高上天交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密钥”,赋予其纯净光明的德性,须以极致敬意相待。如今,疆域版图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不仅要以庄重肃穆的礼法对待,还要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地图古老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与郭璞所言一脉相承,与华夏古老文明同步成长。
中华文明何以悠久绵长?中华民族何以生生不息?中国疆域何以终成大统?
若能穿透历史的烟云,跟随地图的脚步去寻觅答案,便能展开一幅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恢宏画卷——
早在遥远的史前,以伏羲、黄帝为杰出代表的中华先民,便将识辨天象自然、认知天地万物的智慧,以图形表达,创造出河图洛书与八卦图形,成为人类对空间地理最早的归纳总结。随后经时间的洗礼,衍生出指引方位的指南车、仰观天文的观测台、“敷土刊木”的测绘实践,以及规与矩等测量工具,为地图的诞生提供了充实的科学保障。
岁月流转,文明绵延。当大自然以泛滥的洪水、频发的气象灾害,向中华先民提出一道道痛楚的“考题”时,祷祝神灵的期待,逐渐转化为认知自然、疏导山河的无畏勇气。于是,以大禹为代表的先民,历经数年,纵贯九州,展开一场伟大的测绘工程,在行为实践中将空间信息绘制成早期原始地图,依此导河引流,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谅解、和谐共生。
《左传》有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段文字,印证了地图起源对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禹建立的夏王朝具备国家形态后,利用九州进贡的青铜铸成九鼎,成为代表九州疆域合一的至尊礼器,象征“王权天授”的合法权力。鼎上镌刻的九州诸方国、部落的方位、地形、特产、风物与奇珍,进一步丰富了原始地图时期便具备的多元表达与多功能叙事,同时赋予地图权力合法化、疆域不可侵犯的深刻内涵。地图,从可视化的图形、认知自然的工具,一跃成为天下一统、九州共主的标志性象征,塑造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融入血脉的版图意识,也使历代政权守护疆域统一、捍卫版图完整,成为绵延不绝的历史自觉,传承不息。
《周礼》开宗明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任何国家政权的建立,必先确定地理位置,划定治理区域,再设官分职,明确分工,方能治国理政、福泽百姓。从实用性上,凸显了地图本就是治国理政的必要工具。《周礼》亦云:“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更是明晰说明地图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从先民与天地对话,谋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需求,到国家疆域统一的合法象征,再到户籍管理、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实用工具,地图见证了古老历史的起起伏伏、分分合合,也承载着未来我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所依赖的所有地理空间的应用。
徜徉于地图历史的悠长旅程,随时可能邂逅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如今,“国家版图一点都不能错、一点都不能少”成为全民共识,地图也从纸张、绢布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我们与地图的美妙奇缘仍在延续。(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