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挂一次号只能看一天,检查报告没出来就得重新抢号;现在有了‘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不仅省钱更省心。”南京市民杨健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每月都要往医院跑,江苏省卫健委推行的这项政策,让他的就医过程顺畅不少。
从“一次挂号管三天”到“80岁以上老人就医零等待”,从上线“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到推进“儿童就医更顺畅”专项行动……“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卫健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聚焦群众看病就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一系列持续性、普惠性、创新性的便民举措,为健康江苏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善做“减法”,靶向破题解民忧
群众的痛点,就是改革的发力点。“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卫健委将基层调研、民生热线、监督检查中收集的问题作为“民情清单”,转化为专项整治的“任务清单”,通过一个个针对性的“自选动作”,打通医疗服务中的堵点与难点。
重复挂号曾长期困扰群众就医。面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江苏省卫健委于2024年5月印发《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施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惠民实事方案》,明确患者因检验、检查当天未完成或未能获取报告而未完成诊疗的,三天内可携报告到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复诊,无需再次挂号。
“这项政策很贴心。我上次做胃镜检查,报告第二天出来后直接找医生看就行,不用再挂号。”苏州患者王阿姨对此深有感触。
截至目前,江苏省35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门诊共复诊524.25万人次,免缴门诊诊察费(挂号费)5621.28万元,医疗服务流程优化的成效持续显现。
缴费环节多、流程繁琐等是困扰患者就医的高频痛点。为此,江苏将“优化就医付费模式”纳入民生重点。2022年,连云港在6家市直属医疗机构试点“先医后付”模式,患者签署同意书即可先行接受诊疗,待看诊后再缴费。
连云港市民王女士的孙子突发腹痛,她匆忙送医时未带钱包,也不熟悉电子支付操作。正是“先医后付”政策的推行,让孩子迅速得到救治。如今该模式已从门诊延伸至住院服务,为急诊患者、产妇等群体争取更多宝贵救治时间。
就医交通优化是江苏便民服务的又一体现。面对大型医院院区面积大、就诊区域分散等问题,江苏多家医院开通院内免费公交,串联门诊、住院部、检查楼等关键区域,方便行动不便的患者及家属往返;面对“停车难”这一普遍困扰,部分医疗机构通过扩充停车位、推行预约停车、与周边停车场联动共享车位等方式,缩短患者停车等待时间。
在院前急救这一“生死竞速”的关键环节,江苏的救治效率持续提升。针对求助者描述不清、院前院内沟通不畅等问题,泰州创新构建“呼叫即定位、呼入即救治、上车即入院、支付即结算”的一体化院前急救体系,通过住建部门将救护车信息纳入小区门禁系统,打通进出小区的“最后一米”,并联动医保部门实现急救费用实时结算,大幅提升了救治效率。
精做“加法”,温情守护暖民心
“一老一小”的健康福祉,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卫健委聚焦重点群体需求,以持续性政策供给和精准化服务举措,筑牢健康保障网。
针对80岁以上老年人行动不便、操作困难等问题,2024年6月起,江苏省中医院推出“80岁老人就医零等待”惠民措施,设立敬老专窗、专机、专人帮扶队伍,让老人在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环节全程优先,实现“即来即诊、即查即治”;在江苏常州,当地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优化候诊叫号系统,将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设置为优先就诊人群,经自动识别后便进入优先序列,按照“两平诊一优先”的原则安排就诊,即两个普通号后面接一个优先就诊的80岁以上老年人。
儿童就医同样迎来新变化。2025年5月,江苏省卫健委启动“儿童就医更顺畅”惠民实事,指导全省200多家公立儿童专科医院、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及综合医院儿科,推行分时段预约、诊区“一站式”服务、候诊动态提醒等多项举措,让就医流程更便捷、环境更舒适。
南京市儿童医院开设内科、呼吸科、皮肤科等专科夜间门诊,血常规、B超等检查项目可在夜间同步完成,还优化分时段预约,增设候补挂号功能,让学龄儿童享受更多优质诊疗服务;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创新“潮汐病房”模式,通过动态调配床位、优化手术流程,实现患儿“当日出入院”,破解暑期“一床难求”难题;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延伸夜门诊至10余个科室,为上班族父母解决“请假难”的困扰。
“我们夫妻都是上班族,以前带娃看牙只能请假,现在下班后能看口腔科夜间门诊,比过去方便多了。”苏州市民王女士的孩子蛀牙需要治疗,医院夜间门诊帮她解了“请假难”的愁。
巧做“乘法”,数智赋能惠民生
数字化浪潮下,江苏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推进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数智化支撑,实现“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重复检查、拎着片子到处跑曾是患者跨院就医的痛点。江苏以医疗数据共享作为突破口,于2021年9月启动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试点,要求接入平台的医院给患者做完影像检查后,数据资料必须在12小时内上传到平台。该平台已于2023年实现省内公立医疗机构应接尽接,每年可节约影像检查费用超22亿元。
在此基础上,江苏进一步聚焦检验结果互认这一群众关切,于2024年9月上线江苏省卫生健康云临床检验平台,推动检验结果“一屏通看、一键互认”。“以前换医院看病,光化验单就要带一沓,现在医生直接在系统里就能看到所有检查结果。”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患者王女士说。
截至2025年11月,江苏省已有1982家医疗机构完成检验平台对接,已上传患者检验报告近3亿份,检验结果互认累计超350万次。
智慧医疗正不断覆盖门诊、住院、康复等全场景,AI大模型的应用也让诊疗更精准高效。江苏省人民医院推出检查报告智能解读功能,AI助手可以自动识别并标注检查报告的异常指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其临床意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的“智慧病房”里,病床配备智能输液监测告警系统,患者还可实现床旁阅片、智慧输液、病区结算;南京鼓楼医院优化互联网医院功能,复诊患者可手机预约时段,系统自动识别并免收挂号费。
目前,江苏省已建成互联网医院256家,实现三级医院应建尽建,今年以来服务量同比增长52%,患者可在线完成复诊咨询、处方续方、报告查询等全流程服务,慢性病患者、行动不便人群得以减少就医奔波。
面向“十五五”,江苏省卫健委主任谭颖表示,江苏将始终锚定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持续聚焦人民群众的健康新期盼,系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一老一小”全周期健康保障等长远关切,突出均衡性、公益性、连续性,以更有温度的服务、更有力度的举措、更有智慧的创新,让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记者 朱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