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饭来咧,取碗!”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每当送饭的三轮车开到村民家门口时,“网红”村支书庞富强就这样吼一嗓子。有的老人一边拿碗,一边也喊出这句话回应他。采访当天,一位路过的陌生司机特地放慢车速,朝着正在驾驶三轮车的庞富强高声招呼:“晌午饭来咧,取碗!”庞富强被逗笑了,随车采访的我也被逗乐了。
正值初冬时节,里峪湾村所在的蓝田县横岭一带,天空湛蓝。山上的林,夹道的树,或是大片金黄,或是一抹朱红,缤纷的秋韵正发酵至最浓烈。当天中午12点50分,我坐上庞富强的电动三轮车,随他一起为村中74位做饭困难者送饭上门。自8月底以来,庞富强的暖心之举逐渐走红网络,那句口音浓郁的陕西话“晌午饭来咧,取碗”,已成为他最鲜明的标签。

11月11日,庞富强正在蓝田县家中为村中老人准备饭菜。本组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孙正好摄
“今天是土豆红烧肉加米饭。”庞富强揭开保温桶盖,热气直往外蹿。
“今天来得早啊。”庞育才老人拿着碗,从家里蹒跚地走出来。
已过下午1点,早吗?庞富强边开车边回答我的疑问。“蓝田很多农村家庭每天吃两顿饭,晌午饭普遍在下午一点到两点。”每送过几户,车子就得掉头返回主干道。这里是山区,村组相当分散,群众住在不同的山梁上,车子不是在上下坡,就是在拐弯。“全部送完得一个半小时,来回要跑八九公里。”
“晌午饭来咧,取碗,爷。”73岁的庞有岐偏瘫在床,庞富强取碗、盛饭、打菜、抽出筷子,端到老人跟前。“他的家人今天办事去了,我把饭送过来,老人就能吃口热乎的。”
庞富强说,刚开始是免费送,送了三天却没人吃,因为“不花钱,吃起来没尊严”。明白了大伙的心结,他每顿饭象征性地收2元钱,事就这么办成了。
蓝田是陕西有名的“勺勺客(关中方言:厨师)之乡”,当地人常言“只要冒烟的地方,就会有蓝田人”。1986年出生的庞富强,初中毕业后便跟随故乡的勺勺客大军外出学艺,此后开了多年饭店,做饭是他的看家手艺。老人们更习惯吃面食,庞富强就多做臊子面、旗花面、烩麻食等,肉炖得烂,面煮得软,油、盐放得少。

11月11日,庞富强正在为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老人盛饭。
这些老人也曾年轻力壮,当青春已逝,他们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常与孤独、疾病为伴。“我之所以做这件事,就是心疼这些老人。”庞富强说,“因为儿女不在身边,很多老人大锅饭一顿吃三天,有的常年吃挂面,啃馍馍,令人心酸得很。我在村里长大,既然大家信任我,选我做村支书,我就得给他们干点实事。”
“进来,进来,我给你熬了红豆粥。”三轮车一到大门口,80岁的蒋淑兰就把我们请进了厨房。“这是一盘土豆丝,这是一碟凉拌油菜,我都给你留着呢。”蒋淑兰忙着调汁,庞富强知道推辞不了,便拿起勺子赶紧盛饭。我们把两盘菜摆在三轮车车座上,端起大碗,站在门口喝起粥来。
“我每次来,她都专门熬好粥等着,因为在老人眼中,这是最好的饭,一定要留给最在乎的人吃。”庞富强说。我问蒋淑兰粥熬了多长时间,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一大早就开始准备了,有的时候,她还会提前一天泡好豆子,“熬一上午,等着强强娃来”。2020年当选村支书后,村民们一度管庞富强叫村干部,如今,他们喊他“强强娃”,有人给他送柿子,有人给他包饺子……
三轮车每到一处,常有老人候在路边,碗或拿在手里,或放在石砖上,一见强强娃来,沉默的他们瞬间有了精神。即便一些不买饭的村民,也凑过来跟强强娃拉家常,连到村里收花椒的生意人,也远远朝他竖大拇指。

11月11日,庞富强正在为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老人盛饭。
“晌午饭来咧,取碗!”下午2点19分,当庞富强把饭端到94岁的老人吴芳莲家中时,午饭全部送完。“我这走一圈,等于把每个老人都看了一眼。”庞富强说,“我们发了视频,老人的儿女们也能看到。大家背井离乡,在外打拼很不容易,看到老人吃得好,身体好,他们也常常私信感谢我。”
账号“村支书强强”的私信区确实很热闹,天南地北的很多网友有的留言要捐物,有的要来当义工,还有的干脆转来红包,都被庞富强婉言谢绝。“我家里搞养殖,收入还行,作为村支书,每个月还有3900元的工资,可以弥补做饭的成本。”庞富强说。
但线下的善意总也挡不住:蓝田县三官庙镇胡家窑村一位60多岁的老人,开着拖拉机送来一车柴火;富平县的两位好心人悄悄来过三次,每次把140多个花馍放在庞家门口;西安市长安区的王妮,送来了土豆、胡萝卜等大量蔬菜,记者与她通话时,她正在给老人们买过冬的帽子;每次做饭时,不仅庞富强的母亲、妻子在帮灶,邻居们也会来搭把手,有的添柴火,有的帮着翻肉、装桶……
网友们在网上点赞庞富强。他自己却说,“我就是做了些该做的事”,因为“咱的父母会老,我们也会老,帮助老人,就是帮助自己”。(孙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