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抄袭,病根不止于“写作”-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8 10:03:4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公文抄袭,病根不止于“写作”

字体:

  调研报告内容雷同,连地名都忘改;年度总结除数据外几乎原样复制,仅作少量词句调整……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地集中整治公文抄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等方式,清理出一批“雷同文”“复制件”“拼接稿”。表面看,公文抄袭是能力不足与作风不实叠加的后果;往深处看,一些地方考核评价“重形式、轻实效”,责任追究机制存在宽松软现象,共同构成了抄袭行为滋生的土壤。

  公文抄袭,病根不止于“写作”。现实中,“有文件”常被简单等同于“有部署”,“交材料”被异化为“已完成”。当文字工作脱离实际问题、脱离真实场景,公文撰写便从传递政策、推动落实的工具,退化为机械重复的文字堆砌。一些干部缺乏深入调研的自觉,也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写作任务时,不是沉下心来摸实情、谋实策,而是将“拿来主义”奉为捷径,致使公文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指导价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考核机制无形中助长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写对”比“写实”更重要,“不出错”比“有见解”更稳妥。只要格式工整、表述规范、不触红线,材料往往就能“过关”;至于内容是否源于调研、是否反映实情、是否回应民声,反而沦为次要。

  整治公文抄袭,不能仅停留在查处层面,必须推动考核“指挥棒”转向务实导向。要建立以内容质量、落实效果为核心的公文评价体系,突出强调调研深度与问题针对性。对内容空洞、照搬照抄的公文,更要倒查起草、审核各环节责任,让“敷衍了事”付出代价,“层层失守”受到追究。

  公文,应是推动政策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路线图和说明书。整治公文抄袭,必须与强化干部责任担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密结合,让公文写作回归其本质——成为调研的结晶、决策的载体、落实的依据。唯有如此,纸上的文字才能真正照进现实、回应期待、推动改变。

  以此次专项整治为契机,进一步压实责任、端正作风,既是对文风的正本清源,也是对作风的砥砺重塑。当每一份公文都凝聚思考、承载实情、呼应民声,整治工作就会触及根本,作风建设也会更加坚实有力。(评论员 薛晨)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