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他买的冠生园月饼生产日期被改动。据了解,这些月饼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是2025年8月份,但在这些信息下面,还有一层显示生产日期为2024年的喷码痕迹,这让他怀疑自己买到的是去年的月饼。
据报道,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工作人员表示,涉事的月饼使用了去年的月饼盒,月饼已销毁,仅对盒子进行重复利用。9月15日,陈先生表示,已与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和解,对方承诺赔偿一定损失,但具体赔偿方案不方便告知,厂家出具了盒内月饼未过期的说明。
无独有偶,去年中秋前夕,就有消费者在购买月饼后发现,包装盒上竟出现2023年9月10日和2024年7月13日两个生产日期。经过交涉后,超市同意全额退款并支付赔偿金。两起事件均指向同一核心问题: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的规范性、真实性不容践踏。
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数字标签展示内容不得篡改,当对数字标签内容进行修改和更新时,应记录修改内容、修改时间、修改者信息等要素,确保信息修改过程可追溯。可见,针对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当明确。
厂家针对此事的解释虽然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但不能自说自话,人们也有理由怀疑,“企业是否为降低成本,通过篡改日期掩盖过期产品”。如果这种怀疑成立,那这种行为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可能因过期食品流入市场威胁公共安全。
往年月饼包装盒回收再利用无可厚非。但这个过程中,首先,厂家要有诚信、事前明示,并留住证据以备查考,不能出了问题私下解决;其次,有关部门也需要对这种利用制定合理的制度规范,确保不影响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总之,月饼生产日期“双胞胎”问题,不能简单止于消费者与厂家的和解。有关方面有必要介入调查清楚,给出更权威的判断,方能让消费者安心。(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