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携手,共筑富民兴村“同心圆”-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5 18:11:03
来源:中国甘肃网

校地携手,共筑富民兴村“同心圆”

字体:

  富民兴村,离不开产业引领、人才保障、技术支持、文化熏陶。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共建共富的社会责任,在助农富民的生动实践中彰显红色担当。以党建为媒介,促进村、校携手,共同寻找乡村振兴的“最优解”,不仅是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也为校地共建携手共富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参考样本”。

  党建引领,联手破题开局。基层党组织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高校与乡村党组织“一校一村”精准结对,瞄准影响富民兴村的热点、堵点出主意、开方子、解难题,促进乡村干部与高校师生携手共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高校和农村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通过校地“联姻”、共谋发展,充分激发高校与村庄的主观能动性,在携手共富上达成共识、产生自觉、形成合力。

  校地融合,圆梦“富民兴村”。高校与村庄围绕富民兴村这个目标结成对子,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进而形成思路融合、资源融合、力量融合的理想格局。把教学课堂搬到乡村一线,让科研成果在农村转化,无论是高校还是农村都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业兴村美,满盘皆活。把高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动能,持续推动人才、技术、文化资源向乡村一线流动,让乡村大地重焕生机。

  相互借力,实现互惠双赢。用村校“联姻”点亮富民兴村梦想,用共建“微力量”撬动乡村“大变化”。高校为乡村发展赋能助力,聚焦兴产业、促增收、优生态等重点,持续向乡村输送急需的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为富民兴村注入不竭动能。乡村为高校提供实践场地,高校学子深入富民兴村一线,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助农、帮村的广阔实践之中,能够更好地检验科技创新、转化科研成果。

  富民兴村,因“联”而兴,向好而行。校地携手,共筑富民兴村“同心圆”,难题共解、同题共答,让乡村产业发展有底气、宜居宜业有人气。(唐燕闻)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