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窗口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展现治理效能的“第一考场”。从证照办理的一张张表格到政策咨询的一次次解答,“小窗口”里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映照着干部作风的真实模样。
广大党员干部当以“窗口”为镜,让“小窗口”释放“大能量”,用优质服务书写民生答卷。
厚植为民情怀,以“暖心”换民心。“窗口”虽小,承载的却是民生大重量。群众到窗口办事,盼的是效率,求的是顺心,而一句耐心的解释、一次主动的指引,都是化解办事焦虑的“良方”。冷漠的态度、推诿的言辞,只会拉大与群众的距离。“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窗口服务的核心在于“走心”。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感受放在首位,多站在办事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将心比心对待每一次咨询、每一份材料,用“换位思考”的温度消除流程壁垒,以“共情服务”的诚意打通民生堵点,让群众在“小窗口”前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锤炼务实本领,以“专业”提效能。窗口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干部能力的“试金石”。业务不熟练、流程不清晰,不仅会让群众多跑腿,更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质服务离不开过硬本领。党员干部要主动钻研业务,把政策规定学深悟透,把办事流程摸准弄熟,做到“问不倒、答得准、办得快”;要聚焦群众办事中的高频难点,主动梳理“堵点清单”,优化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材料,以“钉钉子”精神攻克服务瓶颈,用专业能力让“繁琐事”变“简便事”,让“慢流程”成“快通道”,以高效服务赢得群众认可。
创新服务模式,以“巧思”破“难题”。时代在变,群众需求也在升级,窗口服务不能停留在“被动等待”的老模式里。从“最多跑一次”到“一网通办”,从“延时服务”到“上门办理”,每一次服务创新都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党员干部要打破思维定势,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善用智慧政务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关注特殊群体需求,推出“适老化服务”“绿色通道”等暖心举措,让服务更有“人情味”;畅通反馈渠道,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在守正创新中优化服务,让“小窗口”成为展现治理创新的“大舞台”。
窗口服务无小事,民生福祉大于天。每一个“小窗口”都是服务群众的“前哨”,每一次优质服务都是凝聚民心的“纽带”。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小窗口”里践行初心使命,用真心、专业与创新,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小窗口”持续释放“大民生”的温暖与力量。(毛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