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大刀阔斧即可成就,需要的是沉下心来、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精耕细作”,方能激发乡村内在活力,绘就产业兴、人才旺、文化浓的壮美画卷。
打造产业,筑牢发展之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其培育不能追求“短平快”,而需像老农侍弄庄稼般细致用心。关键在于告别“撒胡椒面”式的粗放投入,转向特色化、精细化、融合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要深度挖掘地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让土特产长出“金元宝”;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电子商务、文化体验等深度融合,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风景”“卖文化”的跨越。在品质把控、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下足“绣花功夫”,以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价值赢得市场,从而夯实乡村持续发展的经济根基,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培育人才,激活内生动力。人才是乡村振兴最活跃的要素。破解乡村人才瓶颈,既要眼光向外引,更要重心向内育,着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可持续的育才体系。要让本土“土专家”、“田秀才”和乡村工匠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同时,要积极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吸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企业家等“新乡贤”返乡入乡创业兴业,从而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针对乡村发展实际需求,开展精准化的技能培训,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传承文化,厚植乡村底蕴。文化是乡村的“魂”,乡村振兴需深入挖掘与活化利用文化资源。要系统梳理乡村历史文脉,挖掘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等独特文化资源,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产。同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用新时代视角赋予其崭新内涵,通过非遗体验、民俗旅游、文创产品、文化活动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日常生活,让静态文化“活”起来,使其成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更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崇德向善新风,以文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如此,既留住乡愁记忆,又塑造乡村独特精神标识与文化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持久的力量。(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