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9/16 17:17:21
来源:新华网

刘旭璐:有声读物创作机构应凸显自己的特色与长项

字体: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中。新华网客户端将独家呈现“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访谈录”,对话本次参评的多家出版社代表及业界人士,共话有声出版行业未来。本期访谈嘉宾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国际业务中心市场运营部主任刘旭璐。

外研社国际业务中心市场运营部主任 刘旭璐

新华网:今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第几次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作品征集?请给网友和读者们介绍一下此次参与“工程”作品征集的初衷和想法吧。

刘旭璐:今年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第二次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此次参与“工程”作品征集的有两部作品——“传统文化关键词”有声课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经典必读丛书”配套音频。

外语学习类的选题一直是外研社的出版长项,此次选送的两个作品都涉及英语学习相关内容,“传统文化关键词”更是“中、英双修”的优质资源,让广大网友和听众了解外研社在有声读物出版领域的特色。

新华网:选择这两部作品的原因是什么?作品有什么独特的设计或者亮点?

刘旭璐:“传统文化关键词”的内容来源于外研社所承担的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7年时间,产出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普及读物。把“术语工程”的成果转化为有声阅读作品,使其得到大众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我们一直在为之努力探索。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听众将通过这24集有声课,理解多个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及其中的故事、掌握中国文化概念的英文表达、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经典必读丛书”配套音频的内容都是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类型丰富,既可以提高听众的英文水平,也能提升其人文素养。

这两套作品都实现了纸质书、电子书、真人朗读音频、配套数据库、试题库多种出版形式的立体化出版,帮助读者从多渠道多维度获取内容。

新华网:有声读物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型载体和形式,受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优秀的有声读物精品也涌现出来,作为机构创作者,在内容筛选、生产、包装等方面,应该如何打造精品呢?

刘旭璐:我认为,首先在内容筛选上,各创作机构应该凸显自己的特色与长项。比如外研社在外语学习和外语读物出版领域深耕多年,在“有声读物”还没有系统发展起来的年代,外研社就已经积累了许多配套教材的音、视频资料。这些材料就是今天外研社制作、发展有声读物作品的基础。“外研之声”就是外研社全新推出的、基于外研社经典教材和原版读物的音视频知识付费产品。

其次在生产和包装方面,有声读物制作品质越来越精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获得听众的认可,因此外研社在开发、录制有声读物时一直秉承“术业有专攻”的理念:内容研发和编写由专业作者及有声书编辑共同完成,邀请播音专业人士录(配)音,再进行专业的后期剪辑制作,最后还要进行多轮审听,确保达到标准品质的作品,才能真正面市。

新华网:对于外研社来说,有声读物与其他产品的比重是多少?未来计划对有声读物进行怎样的布局安排?

刘旭璐:在外研社,虽然图书配套的音频文件很多,但真正以“有声读物”面市的产品在总产品中所占比重不大。近两年来,外研社在有声读物产品方面的投入已经逐渐加大。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基于“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的有声读物,这是外研社出版的一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科类双语图书,相信改编自这套书的有声读物未来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前面提到的“外研之声”正是外研社整合全社数字资源(特别是音视频内容)、在数字业务领域开辟新战场的一大布局。

新华网:您对有声读物的行业发展有怎样的期望?

刘旭璐:首先是整个行业的规范性。目前,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作品版权也难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其次是希望有声读物行业能够更加多元、健康地发展,特别是基于优秀出版内容的有声作品,为读者提供丰富、便捷的阅读方式。(整理:李雪芹)

【纠错】 【责任编辑: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