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百雀羚颁奖典礼:学界艺术界共话AIGC赋能东方美学-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0 13:52:08
来源:新华网

直击百雀羚颁奖典礼:学界艺术界共话AIGC赋能东方美学

字体:

2025年10月18日,首届“百雀羚发现中国美|全国大学生AIGC创意设计大赛”圆满收官,于北京阿里巴巴朝阳科技园举行了颁奖典礼。本次活动在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指导下,由百雀羚集团与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联合主办。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吸引来自全国200所高校700余名青年学子参与,收到有效参赛作品近千份,覆盖静态海报视觉艺术、动态视频影像等领域,最终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等优秀作品,展现了年轻一代在人工智能结合美学文化传播方向的无限潜力与创造力。

在百雀羚AIGC大赛颁奖典礼现场,来自学界与艺术界的两位嘉宾——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主席、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张泽松与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彩画家、复旦大学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原副校长张同,分别从科技创新与艺术教育的角度,对大赛成果与青年创造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网记者在典礼后对他们进行了专访,共同探讨AIGC技术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以及青年一代在数字时代应如何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张泽松:科技为民,创新致远,青年是文化传承的“数字转译者”

作为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教育的学者,张泽松在观看大赛作品后深感振奋。他表示,这些作品展现了年轻一代将前沿技术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卓越能力。他认为,学生们不仅掌握了AIGC技术,更懂得用技术讲述中国故事,这正是创新教育希望达到的目标。

在评审过程中,张泽松特别欣赏那些能将品牌基因与科技创新自然融合的作品。“有的选手深入理解百雀羚的草本护肤理念,用AIGC创造出具有东方美学意境的视觉表达;还有的选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设计,展现出年轻人对品牌价值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对于有志于投身科技创新的年轻人,他提出“T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既要在某一技术领域有深度钻研,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与跨领域协作能力。同时,他鼓励年轻人保持“三心”——对世界的好奇心、对困难的坚韧心、对社会的责任心。“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张泽松也对百雀羚这类赛事寄予厚望。他认为,在各地青年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这类平台能够成为连接产业、教育与青年的创新枢纽,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同时将国际视野融入创新实践,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张同:艺术直觉与技术熟练相遇之处,正是创新发生的时刻

作为兼具学者、艺术家与教育管理者多重身份的张同教授,则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观察。他指出,这些年轻人的作品让他看到了传统文脉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他们用AI演绎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化,这正是我们艺术教育追求的方向。”

在他看来,这类赛事正在催生具有“中国气派”的数字美学语言。“通过年轻人的创作实践,我们正在探索如何用全球通用的数字语言,讲述独特的中国美学故事。”张同认为,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力,它正在帮助构建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

对于百雀羚以AIGC大赛形式推动“产教融合”,张同评价其为“一种富有远见的担当”。他指出,品牌通过大赛将高校的创造力、产业需求与社会文化命题相连接,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行为,是在为行业与社会积蓄“人才势能”与“文化势能”。

对于参赛的年轻学子,张同特别提醒:“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不要忘记培养自己的‘艺术直觉’。”他强调,这种直觉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以及持续不断的创作实践。“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技术熟练与艺术自觉相遇的时刻。”

在AIGC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探索中,张泽松与张同分别从科技与艺术的角度,指出了青年创新的方向与责任。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技术是工具,文化是灵魂,而青年,正是将二者融会贯通的“转译者”与“创生者”。百雀羚AIGC大赛作为一个连接教育、产业与文化的平台,正为这种创新提供土壤,也让东方美学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纠错】 【责任编辑:张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