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9日)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日发布的GB 6675《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情况,其中对捏捏乐、水晶泥等网红玩具提出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新增面具等头戴玩具阻燃性能技术要求。
加强限制网红玩具有害物质
捏捏乐、水晶泥等玩具近些年走俏网络,但部分“三无”产品却被曝出有害物质超标,引发家长担忧。在本次GB 6675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过程中,对这类网红玩具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进行了优化完善。其中,甲醛限量方面,规定36个月以下婴童的玩具产品重点材质甲醛限量值应小于等于每千克30毫克;TVOC(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限量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玩具产品TVOC释放量限量值指标,限量值应小于等于每立方米0.5毫克,填补了国内外玩具标准在该方面的空白;增塑剂限量方面,将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限量种类由原来的6种增加到了10种;硼元素限量方面,规定水晶泥及类似玩具硼元素限量值应小于等于每千克300毫克。
关键技术指标涉及三方面
此次《玩具安全》系列国标修订还涉及多个玩具品类。本次为系列标准第3次修订,在关键技术指标上主要涉及三方面:
在防范健康损害方面,增补了甲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短链氯化石蜡、硼元素等10类有害物质限量要求,解决小朋友放入嘴里、污染手臂、伤害身体等问题。
在机械物理安全方面,增加了明火装置玩具、食品造型玩具等新产品的技术要求,优化了原标准中悠悠球、充气玩具、吸盘弹射物等细分品类产品的特定要求。
在防火安全方面,新增了面具等头戴玩具的阻燃性能技术要求,完善了玩具化装服饰、玩具帐篷等供儿童进入的玩具、软体填充玩具等三类产品的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生产销售实施“12+12”过渡期
据悉,新修订的系列国标过渡期采用了“12+12”的工作方案:第一个“12”为标准从发布到正式实施留有12个月的生产过渡期,企业可对产线工艺、配套供应链进行优化调整;第二个“12”是在生产过渡期截止后,又额外为依据旧标准生产的库存产品提供12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保障库存产品有序退出市场。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让AI玩具成为新潮流。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发布促进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实施方案,引导玩具企业应用AI技术创造更多新需求。同时,鼓励玩具企业和AI技术企业强强联合,融合市场需求洞察和新技术集成应用的优势,把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玩具中。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国内市场玩具零售总额达978.5亿元,比2020年增长25.5%;玩具产品出口额达398.7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9.1%,超四成产品出口美国、欧盟市场。(记者 赵语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