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成都召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5 09:40:50
来源:新华网

第九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成都召开

字体:

11月21日,第九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成都举办。本届大会以“锦绣天府·非遗新生”为主题,着力研讨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时尚设计、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性融合,聚焦现代设计价值转化与市场应用,重点传播高校非遗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在巴蜀大地上共同叩响纺织非遗通向未来的宏伟篇章,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主题发言:高端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原文化部人事司司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以《保护传承非遗 推动纺织业发展》为题,介绍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情况。她指出,近年来,非遗保护使许多纺织非遗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纺织非遗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活化传承”转变。针对今后纺织非遗传承和保护,她建议要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纺织技艺、开阔思路勇于创新、让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提高打造品牌的能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在《教育赋能非遗传承,人才驱动创新发展》主题讲话中表示,国潮从山间清泉汇成江河奔涌,非遗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时代前沿,成为纺织行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

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表示,蜀绣的创新是针法、技艺、展陈、装裱等多维度的创新,要让AI成为赋能蜀绣设计的强力教练,而不是创作的拐杖,蜀绣的创新体现在题材与表现力的创新,跨界合作、IP授权等多方面,要融入新的审美、新的设计理念。

院校推介:纺织非遗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耦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孙锐结合成都纺专在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具体实践与创新探索进行了推介。多年来,成都纺专立足国家战略,勇担纺织非遗创新时代使命,通过整体系统谋划,构建纺织非遗传承创新完整生态以及融入育人体系、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创新转化的纺织非遗传承创新的三维实践路径,打造了课程有非遗、实践有平台、产业有联动、创新有技术的纺织非遗传承创新的协同生态。未来,学校将依托重点实验室推动非遗与专业教育从融合向融通升级,加强与各大科研单位、院校、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共拓市场、共促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非遗在数字化、智慧化、国际化中焕发出更强的生机。

专题对话:人才培育与织锦振兴的创新路径

“培养非遗人才,创新教育模式”专题对话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孙淮滨主持,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纪晓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绣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朱利容,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叶洪光,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金惠,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段智毅,探讨了如何推动非遗教育突破传统模式,构建跨学科、项目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兼具技艺功底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传承人。

随后举行的“织锦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专题对话由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纺联非遗办主任华珊主持。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成炎,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旅重点实验室织造技艺非遗研究中心(蜀锦研究中心)负责人、省级蜀锦大师马德坤,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四川安娜凯瑟莉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围绕织锦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品牌化运营与国际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等展开深度交流。

本次大会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探讨,汇聚行业、教育、科技与市场多方力量,明晰了纺织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未来,纺织非遗的发展将以教育夯实传承根基,以科技激发创新活力,以产业拓宽发展路径,让千年纺织文明在当代社会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大会之余,与会嘉宾深入调研了成都锦门锦绣基地园区,以更广阔的视野,为蜀锦蜀绣这两项承载千年历史底蕴的传统工艺勾勒出绚丽未来。当前,锦门正贯彻落实成都市推动蜀锦蜀绣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努力打造中国·天府锦绣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蜀锦蜀绣产业核心基地,已形成集研发、定制、工坊、展示、秀场等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纠错】 【责任编辑:纪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