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厦门9月17日电 题:产业深观察丨2025肉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知标用标”行动启动、AI技术赋能,产业突围亮点纷呈
记者 李楠
9月13日至17日,“2025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产业周”)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作为产业周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2025肉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同期举行。大会期间,相关部委、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我国肉类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开展了智慧分享和深度对话交流,重点探讨肉类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享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
“肉类产业链重构”“行业科技创新”“消费市场变化”“知标用标守标”等关键词成为大会热议话题。
2025肉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现场
洞察肉类细分产业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
中国肉类协会会长、世界肉类组织副主席陈伟指出,今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肉类行业需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肉类作为民众饮食刚需,肉类产业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陈伟介绍,当前,中国肉类产业规模可观。畜禽养殖方面,年出栏生猪7亿头、家禽170亿羽,肉牛肉羊养殖业产值近万亿;肉类产量近9800万吨,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连续30余年居全球首位,猪肉、禽肉、羊肉产量全球占比领先;规模以上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超5000家,收入近1.3万亿;年消费量超1亿吨,且消费者对肉类品质等要求日益提升。
中国肉类协会猪业分会会长于瑞波表示,“构建科学的产能布局,是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必须从源头把控产能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同时,要将生物安全理念贯穿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全流程,为产业稳健前行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
中国肉类协会牛羊业分会会长陈希滨认为,伴随居民消费升级以及健康饮食理念的广泛普及,牛羊肉凭借其优质蛋白来源的特性,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行业规模呈现出稳步扩大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整个行业正逐步告别粗放扩张模式,迈向以质量、效率、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长远向好的基本面坚如磐石。
中国肉类协会禽(蛋)业分会会长田立余指出,消费端,增长呈现多元化特征,且对品质要求日益严苛。这促使行业从以往侧重横向或规模发展,转向深入消费端,积极拥抱消费与渠道。科技端,传统生产力要素逐渐失效,创造新生产力要素成为关键。
中国肉类协会批发零售商分会会长杨新赞表示,近年来,中国肉类批发零售市场呈现持续扩容态势。行业需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产品应向高品质、多元化升级,销售渠道需实现多元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成为行业广泛共识 。
中国肉类协会机械装备分会会长施明称,当前,中国肉类加工设备行业正迈入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肉类企业应摒弃单纯追求订单的思维模式,将品牌建设置于核心地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精准聚焦核心技术,全方位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
中国肉类协会包装分会会长宋建新称,“材料革新与智能化是重要方向。”包装产品智能化是解决产品生命周期难题、推动行业升级的关键。目前,中国肉类包装正从传统塑料向循环、可持续、智能方向转型,政策、需求、创新与企业实践是主要驱动力。
中国肉类协会肉类食品配料分会会长郭江勇指出,当前,公众健康意识持续提升,叠加“体重管理年”等相关政策落地推进,市场对健康肉类食品的需求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肉类配料行业发展呈现两大核心趋势:一是“清洁标签”成为主流方向,消费者对配料成分的简洁性、透明度要求更高;二是“高蛋白”属性备受青睐,契合健康饮食与体重管理需求。超八成受访者会主动关注配料信息,为肉类配料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
畜禽屠宰“知标用标守标”行动开启
一直以来,标准化都是推动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怎样依据国家政策安排,借标准之力塑造产业发展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成为肉类产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会期间,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作为全国屠宰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正式发起畜禽屠宰技术标准“知标用标守标”宣贯行动。该行动计划用约5年时间,大幅提升屠宰标准实施水平,确保屠宰强制性标准规程得到全面、严格执行,推动重点推进性标准有效落地,助力规模化屠宰企业构建先进且适配的企业标准体系,培育一批高标准生产的屠宰企业,为屠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据悉,“知标用标守标”行动有三环节:一是知标宣贯,发挥全国屠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作用,多形式宣传标准,让知标深入行业;二是用标实施,鼓励企业采用各级标准,完善自身标准,形成覆盖全流程的体系,融入关键环节;三是守标提升,企业及时制修订标准和文件,开展培训解读,从多方面强化标准落地,提供优质安全畜产品。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刘蕾表示,协会积极响应行动号召,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以畜禽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轴,打造覆盖各环节的标准化网络;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透明化标准生态,确保标准执行到人、到岗、到工序,主动公开执行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全产业链协同发力,共建高标准产业生态,聚焦创新需求,增强标准供给,培养专业人才,强化宣贯培训,形成优质优价机制。
会上,中国肉类协会猪业分会副会长、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铁新,中国肉类协会牛人俱乐部分会执行会长、新乡市雨轩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峰以及中国肉类协会发酵火腿分会执行会长马晓钟分别作表态发言,纷纷表达了携手推动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科技创新成企业提质升级关键支撑
在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行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企业提质升级的关键支撑,为肉类产业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谈及肉类行业未来,陈伟提出五项关键举措:强化产业链建设,提升前端养殖技术水平与效率,从源头夯实产业根基;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平台效能,大力推进“推优”工作,引导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平衡进出口贸易,提升国产肉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为行业发展营造优良政策环境。
福建圣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李景辉介绍,圣农集团作为国内现代化程度高、规模大且品质出众的一体化产业链企业,是全球唯一靠采购饲料原料就能持续产出优质肉鸡及制品的公司。其42年专注白羽肉鸡产业,业务覆盖七省一市,今年年产能达8亿只。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孟少华表示,肉制品行业关乎民生,必须紧跟消费升级步伐,全力推动产品创新。从当前发展态势看,肉制品行业呈现五大关键趋势:一是美味为根本,既要做好经典风味的传承,也要达成生产标准化;二是包装追求高颜值,以此吸引年轻消费者;三是营养健康成发展核心驱动力,药食同源产品拥有广阔潜力;四是清洁标签产品注重精简非必要配料;五是易拉易放的休闲食品等省时省力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
克鲁勃润滑剂(上海)有限公司食品行业发展经理麦嘉豪针对肉类加工行业,系统介绍了创新润滑解决方案的应用价值与合规保障。他围绕食品级润滑剂的分类标准、认证体系与节能效益,结合HACCP管理、FDA与GMP法规要求,详细阐述了高性能润滑产品在降低维护成本、减少污染风险、推动节能降碳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助力企业通过专业化润滑管理实现能效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河南绿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广胜以“屠宰业微利时代新引擎——污水站运维降本创利之道”为题,剖析了肉类行业环保现状。他指出,当前肉类企业亏损现象普遍,行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污水吨水处理费用是肉类企业较大的支出项目。基于此,他从节约用水、推行清洁生产,合理选择工艺与设备,提升设备节能效果,加强人员专业化培训等方面,分享了成系列降本创利的实例应用方案。
无锡日联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振斌系统介绍了AI赋能的多模态光谱与X射线成像技术在食品异物检测中的应用。他针对肉类等食品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物理性污染问题,结合AI图像识别、高光谱分析及物联网云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深入阐述了智能检测系统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实现高效精准品质控制方面的技术原理与落地价值,为企业构建智能化、低耗高效的产线检测体系提供了可行方案。
陈伟进一步建议,中国肉类产业同仁需齐心协力,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水平,加强消费引导,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肉类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