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04 14:39:29
来源:新华社

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字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历史节点回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部署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指出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点击视频,观看“十四五”期间科创建设热潮。

  地点:北京市怀柔区

  解读:2020年4月规划区(上图)与2024年8月建成区对比(下图),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如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怀柔科学城已从最初的规划逐步发展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是北京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核心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全景。HEPS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建设,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2023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

  解读:2025年与2020年相比,上海张江科学城内的人工智能岛周围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更加完善。

  张江科学城前身为张江高科技园区,1992年7月正式开园,经过30多年发展,张江科学城目前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夯实了创新创业的基础。

  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2024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张江科学城正向国际一流的科学城迈进。

  地点:深圳市光明区

  解读:2024年与2020年相比,位于光明科学城内的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

  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规划总面积达99平方公里,作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这是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2023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坐落在光明科学城科教融合集群区,于2024年5月获批设立,其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该校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优质资源,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并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地点:安徽省合肥市

  解读:2024年与2021年相比,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的核心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一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力量,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以“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与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国之重器”。

 2024年4月25日拍摄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解读:2020年待开发地块与2024年建成区对比,西部(成都)科学城内实验室集群拔节生长。

  西部科学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采用“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一城”指西部科学城,“多园”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这是2024年10月23日拍摄的西部(成都)科学城。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挂牌。目前,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布局的大科学装置已有6个,其中电磁驱动聚变、跨尺度矢量光场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西部(成都)科学城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已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重要增长极。

  统筹:费茂华

  制作:邵泽东 黄博涵

  记者:陈钟昊 王翔 毛思倩 黄博涵 李力可

  新华社摄影部 安徽分社 联合制作

  鸣谢:星图地球今日影像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