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三江交汇处 五里牌楼变迁史-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5/09 10:46:08
来源:金华日报

浙江金华:三江交汇处 五里牌楼变迁史

字体:
  

  没有人见过作为牌楼存在的五里牌楼,而以此为名的五里牌楼自然村却以优越的地理位置被人熟知。坐落在婺江南岸,位于江南片区核心区块与五百滩隔江相望,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它与这个城市南进的历史紧密相连。而随着双溪西路片区更新工作持续开展,这个处在三江交汇处的自然村,也将迎来它的命运转折点。

  1 因路而兴的交通节点

  “你在这附近见过牌楼吗?”走进五里牌楼,抛出这个问题,居民们大多以摇头作答。“别说年轻人了,我们老一辈的都没见过。”今年72岁的陈基有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关于村庄名称的来源,他猜测与金华历史上牌楼的历史有关。据传,旧时金华城门外设有多个牌楼,作为地标或表彰功德的象征,而该村因距离金华古城约五里,且附近曾有标志性牌楼,故得名“五里牌楼”。

  “我个人也比较认可这种说法。”下官桥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李驰波说,这也可以体现古代金华城郭的布局和交通节点特征。根据记载,始建于1932年的330国道(金华段)是金华重要的交通干线公路,途经五里牌楼等地。当时的公路宽度不足3.5米,以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承担着金华对外交通的重要功能。五里牌楼可能依托驿道形成初期聚落,并逐渐发展出简单的商贸活动。

  1968年底,330国道金华段开始铺设水泥路面,1981年完成全线改造,成为金华首条水泥混凝土高等级公路,路宽5米至9米不等。五里牌楼自然村作为沿线节点,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

  1987年双溪西路拓宽路基工程实施。“40米宽的大路,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看来真是充满远见。”陈基有说,自己年轻时曾在双溪西路的工地上打工,算起来这条路也有自己的一份汗水,而一条40米宽的双溪西路奠定了五里牌楼自然村向好发展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五里牌楼自然村虽然有部分集体经济,但主要还是以农耕为主,流经此地的后龙渎河不仅是周边村庄的用水来源,还滋润着沿岸农田。“我们小时候水很清,经常在里面抓鱼虾,父母一辈还会挑水回家喝。”陈基有回忆。仰赖农耕的经济结构被不断发展的城市交通所改变,而江南新城的崛起也让这个自然村搭上了从通达到发达的班车。

  2 江南新城的第一桶金

  1992年金华开发区正式成立,江南新城迅速崛起,原本位于郊区的五里牌楼自然村逐渐被纳入城市发展范围,从郊区村落转变为城中村。而同年5月开始试营业的金华农贸市场(以下简称“老农贸”)是周边区域持续了近17年繁荣的底气。

  “江南区块的第一桶金就是在红旗村掘到的。”陈基有说。考据那段历史,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当时红旗村位于金华开发区双溪西路两侧,辖章宅、五里牌楼、后姜高畈、汪家店、中村、金钱寺六个自然村。金华宾馆、金华市中医医院也坐落在红旗村的土地上。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红旗村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为经商和办厂者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成为“黄金宝地”。红旗旅馆、红旗汽车停车场、红旗耕牛交易市场、红旗中村竹木市场等村办企业的规模和收入也都相当可观。

  带来最多人流的当属老农贸。“1994年,交警每天早上6点半就到下官桥路疏导交通,但仍难根治交通堵塞问题。”家住周边的市民汪明芬说,当时市场边的下官桥路每天过往行人达两三万人次,她至今还记得摊主的吆喝声穿透人群,老式音响机播放促销信息,人群里夹杂着讨价还价的方言快语,“那时候觉得吵,现在觉得有点怀念”。

  作为第一批进驻老农贸的商户,成永柏对老农贸很有感情。在他记忆中老农贸刚开始是一座大棚式半露天市场,人一多,过道摩肩接踵。“当时市场门口车水马龙,都是来采买的商人、市民。”成永柏说,那时他租了一个摊位卖文具百货,跟老农贸一起成长,不断壮大自己的事业。随着双溪西路拓宽延伸、八一南街南延,金华开发区发展框架不断拉开拉大,老农贸人气在2008年达到顶峰。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五里牌楼自然村的人口结构也发生变化,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传统农业衰退,村民多转向从事工商业或租赁经济。“最好的时候一间店面年租金有十几万元,而且往往供不应求。”李驰波说,他从2005年开始在下官桥社区任职,当时的五里牌楼自然村归属该社区管辖。2009年,位于双龙南街1566号的新农贸市场开业,老农贸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围绕着五里牌楼自然村的热闹退却了。

  3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

  相较于历史,现状通常更易观察和描述。

  就如同所有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城中村一样,五里牌楼自然村被周边商业中心、高档住宅等高大建筑所包围。2023年底,双溪西路片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基本告一段落,下一步的征收规划尚没有消息。那段时间,印着“搬家”标志的货车、三轮车在等待腾空的小区边上排着队,小巷里不断走出拎着箱子、麻袋的人同站在路旁的邻居道别。2024年全年,已征收区域的房屋陆续拆除,五里牌楼自然村周边多出了不少空地。

  李晓玥租在该村一幢农村自建房的顶层,在采光普遍不太好的“握手楼”里,她幸运地拥有充足的阳光,还有一个偌大的天台供其晾晒衣物,甚至打开窗户还能看到不远处的婺江,对此她说:“我家是江景房!”几年前,吸引她在这里落脚的除了较为低廉的房租,还有周边较为便捷的配套设施。尤其是食物,不管是金华煲还是麻辣烫、砂锅粥、煎饼,各地风味都能在城中村范围内找到。不管是临街店铺播放的歌曲,还是居民商贩之间互不相让的讨价还价声,都让这里有了现代社区较为缺乏的人情味。但2025年,她打算搬走,理由是人少了很多,店也少了很多。

  位于五里牌楼自然村北边的零号小区目前已拆除完毕,这里规划建设新的南苑小学。边上的下官桥菜市场也已完成征收,却还有不少商家依然出摊,为住在周边的人们提供日常所需。来自罗埠镇的王珍在这里卖豆制品已20多年。“现在有些老客还会打电话来找我买豆干。”她说,虽然零号小区拆完后人变少了很多,但生意还是一样做,“等到这里没人来了,我再走。”“很多人问,城中村改造对我们村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在陈基有看来,影响有很多,一方面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会提升,但村民们逐渐散落到四面八方,留给后代的集体记忆也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想必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新气象。(记者 俞夏冰 文/摄)

【纠错】 【责任编辑: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