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青海篇|从村史馆到讲台:大沟脑村两代人的“文明接力赛”-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7/11 15:47:28
来源:新华网

文明中国·青海篇|从村史馆到讲台:大沟脑村两代人的“文明接力赛”

字体:

  新华网西宁7月11日电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阴田乡大沟脑村,是浩门河北岸深山山沟里最尽头的村落,深山在当地口语里被称为“脑山”,大沟脑村因此而得名。这里既有老一辈们俯身耕耘、移风易俗的坚实足迹,也有新一代青年仰望星空、反哺乡土的深沉思考。文明乡村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华丽转身,而是父辈奠基、青年接力的代代传承。

  深扎的根脉——父辈的耕耘与村庄的蜕变

  走进大沟脑村,村口的“海北最美乡村”标识牌格外醒目。大沟脑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的女儿朱广梅,给我们讲述了她父亲带领全村建设文明村的四个动人故事。

  爸爸是个“化缘书记”。2022年6月,朱发山提出建设村史馆时,村“两委”面临资金短缺、展品匮乏的困境。“我爸爸带头捐出家藏老物件,发动党员群众寻找建材,甚至开着拖拉机到县城拆迁现场收集砖瓦。”在书记的带动下,村民自发组织挖掘整理村史,将老人记忆中的红色故事和剿匪传奇,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最终,大沟脑村建成了占地150平方米的村史馆,这也是一座见证振兴路、以红色教育为依托、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村史馆。

大沟脑村村史馆。新华网 刘娜

  爸爸是个“实干书记”。村里经济不行,乡村振兴就没办法谈。为此,大沟脑村投资建设村集体经济民宿。朱广梅介绍说,民宿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成为村民在家门口增收的“金钥匙”。村民可以来民宿就业,还可以将自己家的鸡蛋、自产的牛羊肉、野生菌菇等土特产直接供应给民宿厨房。“留守村民就业解决了,腰包也鼓了,更增强了发展的自信”。

大沟脑村民宿,将于7月底完工。新华网 刘娜 摄

  爸爸是个“贴心书记”。大沟脑村创新推行“庄员说事”机制,将村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摆上桌面,大家畅所欲言,村干部现场回应,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案。“这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平台,更是培育村民公共精神、提升自治能力的课堂”,在一旁的村民边应元补充说。

  爸爸是个“文艺书记”。村里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还组建民间传统艺术表演队,通过传统乐器、秧歌表演等挖掘和传承民间传统艺术,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并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无论是记录历史、发展产业还是参与治理,村民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这是文明建设最持久、最深沉的内生动力。

  萌发的新芽——女儿的讲台选择与文明接力

  文明的传承,不仅需要守护,更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在与朱广梅同行的路上,我们不仅听她讲述父亲的故事,更感受到这位年轻人对家乡发展的清醒观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大沟脑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图左)和他的女儿朱广梅。大沟脑村党支部供图

  朱广梅,一位即将从辽宁某师范大学毕业的姑娘,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奔赴都市追寻更广阔的舞台,还是扎根乡土守护那片熟悉的讲台?她坦言有过犹豫,但心中的天平正倾向后者。

  她心系乡土教育。朱广梅敏锐地看到家乡教育的短板:孩子们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仍需提升,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教育师资严重匮乏,课程单一,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这些短板制约着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可能,也影响着他们未来走出大山、拥抱更广阔世界的能力。

  她渴望在将来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我们这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都是最好的乡土教材。我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了解并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建立文化自信。”说到这个教育愿景时,朱广梅的眼神格外明亮。

  在普遍追求“离乡发展”的现代,朱广梅看到了另一种价值:扎根乡土、服务乡土同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这不仅是个人职业的选择,更是新一代对乡村文明建设路径的思考——乡村的振兴,尤其是文明的赓续,离不开教育这个根本。她所构想的特色教育,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的纽带,是培养未来乡村建设者和文明传承者的关键。

  父亲那一代,夯实了村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治理框架,守护了文化根脉;女儿这一代,则着眼于“人”的培养和“文化”的活化创新。大沟脑村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有人在思考村庄的未来,并以实际行动去探索、去建设。当朱广梅最终走上家乡的讲台,她不仅是在教授课程,更是在续写父辈的梦想,点燃下一代心中的文明之火。(图文:新华网刘娜 钟奕)

【纠错】 【责任编辑:吕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