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下,“长寿”这个个人健康领域的议题,逐渐也成为一个国家健康治理水平、科技发展实力与人文关怀深度的重要体现。
10月29日,中国一档关注百岁长寿老人群体的人物群像纪实节目——《人生一万年》第二季在“敬老节”当天上线,节目以影像方式走进百岁老人的真实生活,呈现了他们跨越世纪的生命智慧。这些百岁老人们展现出的令人惊叹的生活状态,不仅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诠释,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积极老龄化”的生动实践。

观念之变:从“被动养老”到“积极老龄观”
节目中,老人们不再是沉默的、被动的被赡养者,而是主动的言说者与体验者。他们“口述人生闪耀时刻”,“分享健康之道”,甚至“进阶体验现代潮流生活”。这种全新叙事,打破了将老年人“悲情化”或“工具化”的刻板印象。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曾在报道中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与刻板印象相反,老年人并不是被动的群体,“他们很活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需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和生活质量的环境。这是一个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有利于他们。”
今年4月,一位BBC记者登上一辆开往云南的“银发列车”,亲眼见证了中国退休老人聚在一起唱卡拉OK、品尝鸡尾酒的场景。德国《焦点》周刊网站不久前在一篇《中国“银发经济”的现状》的报道中,也描绘了中国老年人多姿多彩的健身场景:在北京潮湿的夏夜,69岁的王先生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附近挥动鞭子,抽打一个彩色的陀螺……
这些都彰显着在“积极老龄观”理念的推动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从“如何养老”转向“如何老得好”观念之变。
从居家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设立,再到智慧养老平台的搭建,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注重其社会参与、精神文化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正如不少城市推出“老年学堂”“时间银行”等机制,鼓励老年人继续学习、互助服务,实现“老有所为”。社区和养老机构广泛开展的中华通络操、太极拳、中医药健康养生讲堂等,不仅是锻炼身体养生保健的方式,更是老年人社交的载体。“终身成长”“社会参与”已成为新的养老关键词。
健康老龄化: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曾在一篇《为何“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的文章中称,“活着很棒,但要健康的活着。”这一说法也反映出了“长寿时代”的另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在这一领域,中医药的现代化突破正引发国际关注。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科学正在融合,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老龄化”路径。
泰国《曼谷商业报》网站今年4月的一篇报道就提到,中医药在抗衰老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中医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为代表的中医原创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切入,揭示衰老的核心病机和系统干预路径。
国际健康长寿医学学会副主席伊芙琳·比肖夫教授也表示,“当前,抗衰老路径呈现多样化趋势,而中医药也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例如在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的指导下研发的八子补肾胶囊,已通过系列研究证实可通过干预“减少衰老细胞”“维持线粒体稳态”“调节表观遗传”“维持干细胞活力”等生物学层面八大衰老标志物来延缓衰老并防治衰老相关的疾病,这与西方研究中衰老多机制交互作用的理论形成共振。

《八子补肾胶囊治疗早衰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论文在国际植物医学领域权威期刊《植物医学》上发表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理念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这类研究和创新实践,不仅为延缓衰老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标志着中医药正在从“传统经验”走向“现代实证”,为全球抗衰老研究和健康老龄化贡献着“中国方案”。
科技赋能:人工智能、机器人助力养老未来
近年来,在中国,“人工智能+养老”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不少外媒观察到,科技创新正深度融入中国养老的各个方面,智能产品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生活的伙伴。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中国正在迅速将自己定位为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北京的决策者表示正在加大对老年人护理的投资,包括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英国《卫报》指出,科技是近年来中国养老照料的一大亮点。技术驱动的养老护理是现有护理保障资源的有益补充。
中国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咨询公司埃森哲在研究报告《2024居家养老平台化生态赋能保险业新机遇》中指出,新一代银发人群代际特征明显,老龄化需求更加多元。因此,如何在满足老龄群体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需求之上,更好地帮助其实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成为实现“高质量养老”的刚需。俄罗斯《独立报》认为,中国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中国正在形成一条兼具文化传承、理念制度创新与科技支撑的路径。而透过《人生一万年》这部纪录片的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命质量不断提升、代际共融更加深入、人类智慧持续传承的“长寿时代”正在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