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国|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家乡的藕-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6 16:56:03
来源:新华网

溯源中国|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家乡的藕

字体:

  家乡的家前屋后、路边田旁都是水,水里除了鱼虾之外还有多种植物。

  在水生植物中,有一些完全没于水面之下的沉水植物,比如各类水草等,因为营养价值和口味等原因,这类植物在家乡始终未能进入食物范围,可能有人尝过,但没有人愿意经常以它们为 食。

  相比于沉水植物,家乡的挺水植物种类更多,村民也熟悉亲近,经过多年的驯化、培育、改 良,很多挺水植物的根、茎、果都是人类的食物。其中,藕是最常见的也是分布最广的水生蔬 菜。早年还没有大规模人工种植,全是野生的,特别是外湖,自然蔓延出来的藕一片一片的。 内圩的一些河塘也会冒出一些野藕,但相对较少。

  藕的淀粉含量高,既可以作蔬菜,也可以作主食。早年渔业不发达时,住在湖边因为比较闭塞,似乎没有内圩特别是街道边的人们富足,但粮食极端欠缺时,住在湖边的渔民和半农半渔的村民因为有藕有鱼,对缺肉和缺粮带来的饥饿和营养不良感触,要比远离湖边的人们小得多。

  当地把藕从水里起出来称为“崴藕”。如果是夏天去崴藕,对孩子而言,既可以看做劳动,也可以视为消暑、玩耍。这个时节水里不冷甚至可以称为凉爽,藕还没有完全长好,不宜采得过 多,市场上的需求也不大,也不需要采得太多,这时崴藕的辛苦程度和工作强度相比冬天要小不少 。

  不过,在高过腰部甚至接近脖子的水里崴藕,需要体力,也需要技巧,也是不小的考验。比如,水性要好,水有深有浅,不会濮水(即游泳)的万万不可参加。要善于在各种水情中保持平衡,夏天的荷叶十分茂盛,枝蔓盘根错节,水浑泥滑,无论是打得到底还是打不到底, 一旦滑倒便很危险,很容易被缠住、呛到,务必小心翼翼,这个比单纯濮水难度更大。要熟悉藕段生长和分布的门道,身体和手脚要协调,特别是脚要有感觉,该轻则轻,该果断则果断,准确判断藕段的位置、大小、形状、走向和周边的枝枝蔓蔓,用脚把藕段周围的泥渣廓清,用脚把藕挪出淤泥、飘至水面。这个过程既要有效率更要有效果,速度太慢不行,把藕弄断了更不 行,会前功尽弃、垂头丧气。藕是漂浮的。崴藕时一般会带个大木盆,后来是塑料盆,也可以是小船划子。还可以是塑料编织袋,把藕放在其中,人往前走,藕在水里飘着跟着,随水荡 漾,及至岸边,藕段上带的泥渣不少已经顺势落回水中,藕也露出洁白的本色, 一节一节的, 一串好几节,有的藕串比人还长。

  对藕需求量大的是冬天,那个时候藕段基本上暂停生长,静候人类的采摘。相比夏天,这时湖 里水位低了很多,很多野生藕的底部露出水面,对水性和水中平衡的要求远小于夏天崴藕,但低的气温、冷的环境却是冰冷逼人的。而且,有的藕段所埋的淤泥依然粘稠,有的地方还有没至膝盖的水。崴藕不仅要冒着水面上刺骨的寒风,还要忍着水面下更加刺骨的冰水。80年代之后崴藕,可以用皮靴、皮叉等来防护,而在之前农渔民没有见过这些工业制品,也可能买不起,几乎不可能配备。现在冬天崴藕仍然很辛苦,在吃不饱、穿不暖、没有防护的时代,下湖崴藕更是难以想象的艰难。母亲的娘家在湖边,崴藕是他们小时候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养成了 很好的崴藕技能。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他们来说,或许挨饿的记忆不深刻,但挨冻的印象应该是透彻至骨髓,还留下了很多老病根子(后遗症)。

  淤泥深的水底生长出来的藕段往往节数更多、个头又大、卖相又好,能够卖出好的价格。这样 的水底似乎营养更为丰富,藕芽长成藕段过程中也不会因为遇到较硬的泥土阻碍而长得畸形、 不够美观、影响卖相。但崴藕人崴这样的藕,在深的淤泥中来回踩进拔出费时费力,还容易踩 断没被发现的水底更深处的藕,这些原本留待明年作种的藕腔进了水,多少会影响新一年藕的长势和数量。

  湖中长藕的滩地,也是野鸟和鸭、鹅等家禽觅食的乐园,特别是鸭的粪便积淀,加上与藻类等混合,细菌病毒滋生,崴藕人的皮肤粘上很容易过敏,长出皮疹,鼓起多个“大包”,奇痒无比,起码要一周时间才消,有的还会发烧,当地将这种称为“鸭蚀”,是很多嬉水特别是崴藕 人的噩梦。

  野生的藕长相原本就过于淳朴,不够亮眼。长年不施化肥、农药,病虫害多,荷叶越来越茂盛,藕段却越长越小,加上水质一度富营养化严重,野生的藕段黄锈严重,同等情况下不受市场欢迎,产量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在农业商品化、农产品规模化的大潮下,现在市 场上的藕主要都是人工种植的。

  家乡的藕这么多年也顺应了这一趋势。从80年代就探索了人工种植,开始在一些池塘种植深水藕,后来将一些低洼的农田改造成藕田,种浅水藕。当时,为保证藕不会被杂草干扰和被产量 低的野生藕种污染,对于新改造的藕田、藕塘,种植前会用如今已经禁用的剧毒农药清杂除 草,当地称为清塘,这个过程中会造成用药范围内很多动植物特别是蛇、蛙、鱼、虾的死亡。对于此前以这块田、塘为乐园的小动物、杂草们,这个清塘堪称灭顶之灾,但对于之后种植的优质良种藕来说,清塘保证了人工种植的藕种的纯粹和产量。据说,现在很多藕田都是稻田改造的,原本就没有什么杂草,不需要清塘,如果需要用药也都是比较环保安全的农药了。 这倒不完全是村民觉悟的提高,而是剧毒农药会在成品藕中有残留,如被抽检到药物残留会得不偿失。如此看来,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事,对有效监督制约的担心和认同,会更好地促成自觉自律。

  随着藕的人工种植普遍推广,藕的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运用也得到了同步跟进,不再是单纯依靠人的蛮力和巧劲了,采藕也有机械了。现在的崴藕会借助高压水泵形成的高压水流,村民称之为高压水枪,在河里把淤泥冲开,水落泥走,白藕自现,崴藕人一手边拿着高压水枪对着荷叶下方,一手轻松拽出过去需费很大力气的藕段。这种采藕方式,采出的藕不仅干净而且完整, 效率效果也都大幅提高, 一个青壮年的崴藕人(也可称采藕人、藕把子)一天能采2000多斤,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高压水枪在水里反作用力大且震感强烈,对手臂肌肉的负荷也是不小的考验,但这点挑战与过去的艰苦比起来又似乎微不足道了,技术一直在进步,让人更有 力的同时也更轻松。

  藕有7孔和9孔,口感不太一样,不在田边种植可能也难分辨。藕是一种植物,但给人类提供了 多种食物。藕有很多种吃法,烧汤炒菜、蒸饭煮粥、冷盘点心甚至水饺馄饨都可以把藕作为原 料。藕饼,土话叫“藕夹子”,在切好的两片藕之间夹点猪肉馅,外面涂一层面糊,放在锅里用 油煎熟或者炸熟。这是家乡常做的美味,特别是中秋节必做,对它属于主食还是配菜一直没有 搞清楚,唯一的感觉就是百吃不厌。莲藕和肉混起来的馅儿包的饺子,色泽白润,口感清脆,有其它馅比拟不了的水鲜气。还有很多地方把藕切开,将泡透的糯米用筷子塞进藕洞里,压紧压实,借牙签把藕重新接上,放锅里加水与冰糖、红糖一起煮熟,冷却后沾点桂花酱,便是完美的桂花糯米藕。藕还是家乡中秋节敬月亮必不可少的贡品,和月饼、猪头、公鸡、菱角、鸡 头米、石榴等共同摆在亮月下的小桌上,敬香放鞭炮,庆祝中秋、迎接丰收、期待美好。

  藕确实全身都是宝。藕的叶子是荷叶,藕的花蕊是荷花,藕的果实是莲蓬中的莲子。荷花可以做饼。荷叶和荷花裹上面糊也可以油炸。刚发芽长成小拇指粗细的藕的雏形,叫藕芽、藕尖或者藕丹,也可以炒菜和凉拌。荷叶和莲子芯均可以作茶泡水,去火效果好。

  相比于其他水生蔬菜,藕实际上也是与城里人最近的农作物,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水生植物。作为食物,藕的价值主要在水下,但是作为观赏的风景组成,藕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它的花瓣、果 实和叶。城里的公园只要有水面,荷叶出现的概率应该是最多的, 一片荷叶展现的绿色原本就有治愈的效果。待到7、8月份,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荷花依次绽放,形成了美丽的夏日风景。荷花开后结的莲蓬,更给孩子们带来了诱人的美味和无数的乐趣。

  其实在家乡,无论是湖里野生的荷藕,还是后来人工种植的上规模的藕田,夏天荷花盛开之时的风景其实更为纯粹天然,值得细细品味观赏,可惜的是,鲜有人在乎这个习以为常的美丽,更成规模、更见气势的藕田和湖荡中的荷花可怜“寂寞开无主”,唯有孤芳自赏、自生自灭。这种反差有点不是滋味,但似乎也无法避免。任何物件的价值从来不单纯是自身决定的。(文 /龚浔泽)

【纠错】 【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