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华为的DNA。华为一直在践行‘开放’的理念,用开放驱动创新。同时,华为注重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在近期举行的第六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上,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如是说。

会上,华为还公布了其第六届“十大发明”评选结果,包括: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折叠新形态、短距光互联、新一代超高容量和性能SSD、GigaGreen RAN、基于实时环境认知的辅助驾驶新范式、昇腾亲和数学推理加速 、F5G-A万兆光接入:50G PON关键技术、红枫原色影像等,既印证了华为长期高强度研发投入的扎实回报,也彰显了其通过知识产权开放赋能产业生态的坚定决心。
坚持长期高强度研发 构筑知识产权核心壁垒
华为始终将研发视为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以“长期主义”筑牢创新根基。过去十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249万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高达1797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0.8%,连续八年位列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全球前六。这种持续高强度的投入,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知识产权。
从1995年申请首件中国专利起步,华为的知识产权布局已形成覆盖全球的立体网络。2024年,华为新公开专利达3.7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600件,自2014年以来持续位居全球榜首。截至2024年底,华为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15万件,其专利布局广泛覆盖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关键核心领域,为技术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助理总干事Marco Aleman评价:“华为是WIPO全球知识产权服务的主要使用者,其创新能力极为突出。”
高投入直接转化为硬核技术。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华为的研发投入与专利布局正深度契合产业发展趋势。本届论坛公布的“十大发明”中,Scale-up超节点算力平台通过全对等互联架构,使数百个AI处理器像单一计算机般协同工作;短距光互联技术突破电互联瓶颈,实现可靠性提升3倍、覆盖范围扩大12倍;GigaGreen RAN无线基站能耗降低30%,集成度领先业界30%。这些创新不仅应用于华为产品,更通过开源、标准贡献等方式向产业开放。
构建开放共享生态 释放知识产权产业价值
华为坚信,技术的价值在于广泛使用。截至2024年底,华为已有超过20万件专利进入公共领域供免费使用,并通过公益平台“查思专利”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免费检索服务,该平台上线一年访问量突破200万次,近期新增“语义检索”和“AI摘要”等功能,并且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号“查思专利”提供专利查询服务,将进一步降低专利使用门槛。
开源生态是华为开放战略的另一支柱。OpenHarmony社区吸引超8100名开发者提交千万行代码,openEuler操作系统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覆盖155个国家。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作为ICT产业的领先技术贡献者,华为致力于通过软件开源、硬件开放、专利申请、标准贡献与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推动技术开放。”

在标准领域,华为2024年向国内外标准组织贡献技术提案超1万篇,累计提案量突破14万篇。其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基础设施:截至2024年底,超过27亿部5G设备、12亿部Wi-Fi设备、32亿部多媒体设备获得华为专利许可,48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通过授权使用华为技术。
尊重创新平衡发展 引领行业良性竞争秩序
在践行开放战略的同时,华为始终坚守知识产权保护底线,既重视自有创新成果的保护,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价值,通过构建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推动行业形成良性竞争生态。
作为全球知识产权生态的重要参与者,华为始终秉持“权责对等”原则。2024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约6.3亿美元,而历史上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约为收入的三倍。这种“平衡策略”体现了其对他人创新的尊重,也推动了行业公平对话。据悉,华为与众多科技企业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通过技术互认共享,降低了行业创新成本,提升了整体研发效率。
为优化知识产权许可生态,华为还积极参与行业协作平台建设,通过 Sisvel、Avanci等专业平台开展许可业务,提升许可透明度和效率。国际贸易许可者协会(LESI)当选主席王宁玲指出:“希望行业领袖、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企业家加强协作,共享知识,打破壁垒,负责任地进行许可。” 华为的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它是推动行业整体发展的粘合剂。正如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邓希炜所说:“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而这一引擎的运转,离不开一个强健、开放且受国际信赖的专利体系。”在全球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浪潮中,华为的知识产权战略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更拉动了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为全球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