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非遗丨滴玉成棋 永子凝华传匠心-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11/25 11:00:11
来源:新华网

镜观·非遗丨滴玉成棋 永子凝华传匠心

字体:

  11月20日,李国伟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查看永子成色。

  一黑一白,阴阳交错;一起一落,风云变幻。方寸之间,产自云南保山的永子见证了众多棋坛高手对决的巅峰时刻。

  永子产自云南保山,保山古称永昌。明代永昌人李德章以当地的南红玛瑙、黄龙玉和翡翠等天然矿石为原料,精确配比后高温熔化,以手工滴制成围棋子,创制出永子。之后,永子被定为贡品,声名远播。

  走进位于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的永子文化园,上千度的窑炉昼夜不息。永子第十二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国伟坐于炉前,目光如炬。他右手持特制滴棒,从容蘸裹熔化的玉料,将其轻巧滴沥在左手所持的厚铁板上。在一点一收间,一枚枚莹润细腻的永子从火红的液态逐渐凝固成扁圆的固态,在铁板上整齐排列。“这看似机械、快速的动作,至少需要六七年的苦练才能达到心手合一,”李国伟说,“因为滴制永子没有模具,大小薄厚全凭经验和手感。”40多度的室温环境下,火光照映在李国伟脸上,汗水浸湿衣衫,他却气定神闲,一气呵成,几分钟就滴制出一盘大小、薄厚统一的棋子。

  李国伟拾起新制出的永子,细数其妙:黑子并非纯黑,而是“黑如鸦青”,对光照视,边闪翠环,宛如秋水深潭;白子“白如蛋清”,呈象牙色,润糯如羊脂。经打磨后,色泽明而不炫,适合弈者长时间观看思考。执于手间,凸而不显,身扁而不觉其薄。轻落枰上,声铿而不脆,既提醒对手,又不扰思绪。当弈者举棋不定时,指尖的温度仿佛能够赋予永子生命,在静默中指引方向。

  自小与永子相伴,李国伟从中悟出的远不止制作技艺。“永子只有黑白两色,却包罗万象;棋盘纵横十九道,却变化无穷,”他说,“永子从来不是拘泥于方寸之间的棋子。”在他眼中,棋如人生:玉石经熔炼而重生,心智在对弈中淬炼。1997年,20岁的李国伟师承伯父李学堂,开始学习制作永子。光阴荏苒,李国伟已带徒传艺,培养弟子150余人。炉火不熄,薪火相传,这门古老的手艺,有了更多人延续。

  夕阳西下,永昌阁的飞檐翘角倒映在青华海平静的碧波中。李国伟凭栏远望,看苍山如黛,湖水浮光。永昌阁内,国内外弈者手执永子对弈,阳光穿过黑子白子,在指尖投下温润的光影。光影中沉淀着的是永子穿越几百年的一滴一凝,也是匠人对智慧与美的不懈追求。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20日,李国伟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查看永子成色。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19日,李国伟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园滴制永子。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19日,匠人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园滴制永子。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19日,匠人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园滴制永子。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19日,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园,李国伟(左)指导徒弟张佳林滴制永子。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19日,李国伟(右二)在永子文化园向顾客介绍永子产品。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20日,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李国伟注视李德章雕像。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19日,李国伟(左一)在保山市永子棋院内的永子博物馆向游客介绍一副古代永子。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20日,游客在保山市永子棋院内的永子博物馆拍摄围棋艺术装置。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19日,李国伟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园研究棋谱。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20日,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李国伟查看永子的成色。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19日,李国伟在永子文化园挑选制作永子的原料。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1月20日,李国伟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永昌阁前远眺。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这是11月19日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园拍摄的刚“出炉”冷却降温中的永子。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