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题:“怎么吃”很关键!中国居民更加注重营养均衡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一些奶茶店的点单界面突出“低GI”(低血糖生成指数)标识和营养成分表,销售“垃圾食品”的小卖部不得进入中小学校园,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老饭桌”……
散落于日常的点滴变化,体现着我国食物环境的趋利向好,国民饮食生活的向优向善。
“怎么吃”很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肥胖、超重及营养相关慢性病高发,‘怎么吃’已成为居民营养健康核心问题,也是食物营养政策必须应对的挑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说。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援引相关研究显示,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国居民中310万人的死亡可以归因于此。

2025年3月21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学生在食堂低脂营养餐窗口选餐。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午餐时间,湖南长沙市明德中学食堂的“低油低盐窗口”前排起长队。学校食堂还配备了体重秤、营养转盘,供学生随时自查健康数据。
依靠“运动+饮食”着力打造支持性环境,该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年年攀升,肥胖率低至3.91%,“小胖墩”成为学校的少数派。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六大行动,提高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营养健康水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部署合理膳食行动等15项专项行动……
近年来,一系列国家层面的中长期规划举措,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食品产业转型、预防慢性疾病画出“路线图”和“施工图”。
加速构建健康、可持续的食物环境
食物环境是指影响人类选择食品、饮料的因素和条件,与人的营养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日发布的《食物营养政策评估报告》显示,我国食物营养政策在保障食物供应、推动营养改善、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健康、可持续的食物环境正在加速构建。

《食物营养政策评估报告》发布现场。(主办方供图)
上海超市的饮料货架挂起“红橙绿”三色分级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含糖饮料的摄入;黑龙江、广东等省份禁止食品摊贩在校园周边设摊经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食物营养教育科普活动……从食物的供给营销到营养观念的树立,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全链条提升健康食物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和可接受性。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素养达31.9%。儿童营养状况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由2020年的10.4%降至9.7%。
协同联动久久为功
《食物营养政策评估报告》指出,我国食物环境与国际最优做法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但在食物销售、食物营销2个细分领域为低水平,食品成分、标签、营销、价格和供应管理等部分标准的执行力和监管机制仍需加强。
“我国食物与营养标准、食物成分和食物标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娇说,应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餐厅对菜品中特定食物成分含量进行标注,对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和营养声称采取更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并完善监管体系,以便消费者做出健康选择。
专家认为,新时期,我国食物营养环境建设迎来政策重视度提升、科技支撑增强、社会需求增长等新机遇;与此同时,在协同落地、社会认知度提升和公众行为改变等方面也面临多重挑战。
“亟待出台强有力的措施,限制面向儿童的食品营销宣传。”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博士张曼基于相关研究指出,不健康食品广告更倾向在儿童看电视的高峰时段、儿童频道或节目播出,且相对不富裕的地区更容易触达。
“优化食物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协同联动,推动多学科协作、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食物系统向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公平转型。”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