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市长为何期待“南京答案”?——从“世界市长对话”看古都的文脉守护与绿色重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1 21:34:43
来源:新华网

多国市长为何期待“南京答案”?——从“世界市长对话”看古都的文脉守护与绿色重生

字体:

  新华社南京11月21日电 题:多国市长为何期待“南京答案”?——从“世界市长对话”看古都的文脉守护与绿色重生

  新华社记者陈圣炜、朱筱

  “南京是一座既尊重历史又展望未来的城市,屹立数百年的明城墙不仅是中国的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近日举办的“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中,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理事会成员穆罕默德·赫加吉站在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上,感慨六朝古都的文化遗存之丰厚,引发现场多国嘉宾的共鸣。

  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办。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中国等共10个国家的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分享各国城市治理经验,探讨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全球滨水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几天的走访活动中,“文化”“绿色”是外国嘉宾们交流中的高频词汇。

  登上明城墙,外宾们伸手触摸城砖的斑驳痕迹。不远处的高楼下,秦淮河水悠悠流淌,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

  参观过程中,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发起的“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引起国外嘉宾浓厚兴趣。据悉,项目于2016年启动,通过鼓励市民提供城砖线索、参与城砖回收,构建了“全民守护城墙”的创新模式。2023年,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探索之星奖”。

  “南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意大利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说,意大利在城市建设中同样重视历史遗迹的保护,一旦发现“历史的惊喜”必须停工核查,将文物“请”进博物馆。

  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迈向现代化,同时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常见的难题。

  保留青砖黛瓦的传统肌理,引入灯彩工作室、茶馆、咖啡屋、民宿等多元化业态,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城南小西湖社区在城市更新中,坚持“最小干预、最大尊重”的保护理念,摒弃大拆大建的模式,转向精细化、可持续的“微更新”路径,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迈向“活态传承”。聆听小西湖社区的更新故事后,嘉宾们一致认为,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很高兴南京也在做同样的事,保护文化遗产、保留文化场所,同时让人们继续在此居住。”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市长扎尔科·米钦说,塞尔维亚新帕扎尔市有不少居民居住在古老文化遗产建筑中,当地正翻新市中心的一处古老片区,南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素有“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既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更是长江生态的“活指标”。多年来,南京实施岸线修复、污染治理、长江禁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以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多样性呈现恢复向好趋势。

  登上长江海巡船,嘉宾们近距离了解江豚的种群动态,感受南京在水生生物保护及长江沿岸生态修复方面所做的努力。活动现场,多国市长及代表还获得“长江江豚保护国际微笑大使”公益证书。

  “长江这条美丽的大河,让我想起了多瑙河,仿佛回到了家乡。”扎尔科·米钦说,南京提供了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和谐共生的生动案例。

  大河塑造文明个性,互鉴凝聚文明共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大河城市的未来,是一场关于共生、共享与共荣的深刻变革,需要协同推进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智慧创新,架设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举办‘世界市长对话’活动,旨在深化城市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互鉴。”南京市代市长李忠军说,期待各国城市携手做历史文脉的守护者、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智慧城市的探索者。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