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卫士”沈原平:守护青山十三载-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1 18:34:01
来源:新华网

“熊猫卫士”沈原平:守护青山十三载

字体:

  新华社成都11月21日电(余里、吴晓)11月21日,在四川成都开幕的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上,我国大熊猫保护“成绩单”令世界瞩目——目前大熊猫圈养种群达808只,有效维护了种群的可持续发展。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

  保护它们是我天然的使命

  薄雾在林间流淌,鸟鸣与脚步声交织,惊落了灌丛上的露珠。原始森林中,一条铺满落叶、不易发现的路在脚下延伸。这样的路,汶川县卧龙镇林业工作站站长沈原平走了十三年。“我出生在卧龙,小时候放牧时也会偶遇大熊猫,它们甚至会走进我的牛群里。”回忆起这些邂逅,沈原平眼中闪着光,对他而言,大熊猫是“国宝”,更是他不管走多远都会留恋的家乡。

  2012年,听说家乡招收护林员,这名退伍军人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沈原平所在的巡护队在进行森林防火巡查。新华社发

  随着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持续完善,对大熊猫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宝”的生存状况发生显著改变。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累计完成33万余亩栖息地修复,实施生态廊道建设2万余亩,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78只上升至185只。

  巡护与危险相伴

  “今天我们走的这段算是比较平缓的路线,但还是要小心。”沈原平一边开路一边提醒。脚下的路宽度不足20厘米,是野生动物日复一日行走踩出来的,被当地人称为“兽径”。

  2024年,在邓生沟巡护时,沈原平不小心踏到一块大石板,险些摔下悬崖,这次意外也导致他右腿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医生要求沈原平卧床6个月,但他只休息了3个月就坚持重返岗位。

  “我们林业站人手非常紧缺,工作不能断档、巡护不能缺位,生态保护需要延续。”沈原平的解释简单而朴实。

11月1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沈原平在查看红外相机里的照片。新华社发 (吴晓 摄)

  问及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是什么,他摇摇头:“说不出是哪一次,因为巡护的次数太多,危险的次数也太多。”

  2018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上,沈原平被授予了“熊猫卫士”的荣誉。“平时同事们也会用这个称呼开玩笑似地勉励我,但是越是这样,越让我在巡林护林、守护生态安全的工作中感到责任重大,我很自豪!”

  科技手段不能替代人工

  沈原平熟练地解开固定在树干上的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存储卡。“这些‘电子眼’是我们巡护的得力助手,”他一边操作一边说,“它们24小时守着这片山林,记录我们看不到的精彩瞬间。”

  他对比今昔:“以前的巡护,就是人手一个大口袋,一床厚棉被、一个记录本、一个手电筒。现在的装备有了很大提升,棉被换成了睡袋,口袋换成了背包。以前巡护的轨迹靠在走过的地方打记号,现在有软件和卫星导航加持。”

  科技改变了传统巡护方式,但在沈原平看来,还远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卧龙区域山高林密海拔高、无人区无网络覆盖,原始林杂灌多,无人机无法下降,很多区域的安全情况需要走到实处才能确认。

11月1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沈原平在记录冷箭竹的生长情况。新华社发(吴晓 摄)

  远处的树梢上一只红腹角雉飞过。沈原平目送着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消失在林海中,轻声说:“这几年,巡护路上能明显感觉到植被越来越密,林间偶遇野生动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

  夕阳西下,完成巡护任务的队伍开始返回。沈原平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还要整理今天的巡护数据,准备明天的工作安排。

  “虽然每次巡护都很累,还很危险,但是看到国宝家园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都值得。”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熊猫卫士”的心声。

  在沈原平身后,卧龙的青山绿水间,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而他和队友们,就是这幅画卷忠诚的守护者。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