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24日电 题:青春力量正蓬勃——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沪上见闻
新华社记者董博婷
在传承与践行中握紧理想信念,怀揣梦想书写奋斗年华。记者近日随共青团中央走访上海,对话青年,记录新时代青年新风貌。
(一)立志
当聊起自己潜心的研究领域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冀凌宇总能用十分生动形象的讲述,让晦涩的科研工作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被问及这是否是在“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中磨炼出的口才,他笑答自己从中获得的远不止这些。

2024年5月2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冀凌宇(右一)为观众讲解。(受访者供图)
今年读博三的他,科研再忙都要抽出时间,投入到“星火”队《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讲解任务中,传播理想信念的光,唤起广大学子奋发向上的力量。他自己也在这种精神的传承中,坚定了人生信念。
冀凌宇为自己的将来谋定了航向:“要接过振兴国家科研事业的接力棒,为人类破译生命的密码不懈奋斗、探索。”
自象牙白塔求索,于寻常巷陌播撒。
得知自己片区内的“70后”居民老何因房东临时收房,准备住车库应急,“95后”社区工作者贾倩彻夜筛选房源,次日陪同实地看房,选定新居。
老何千恩万谢,贾倩笑着摆手:“年轻人么,弄这些很方便的,你下回有事啊,还找我!”
贾倩服务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的千余户居民,约四分之一是65岁以上老人。定期上门慰问、挨家挨户排查隐患、随时打听并解决大伙儿急难愁盼……她十分用心。
“我们是社区大家庭的中坚力量,上有老,下有小,要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把家人照顾好,把家园建设好。”她在团杨浦区委举办的“新青年”对话“老杨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交流活动中,讲述着自己在工作中找到的奋斗目标。

2025年11月11日,贾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二)立新
一只收养的流浪狗,一台能说会跳的智能机器人,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研发人员,这正是魂伴科技创始人兼CEO真地打造“赛博伙伴”的实验基地场景。
“我们要带着科幻片的视角看待产业变革。”从赴美研习影视制作到入职英国老牌玩具公司,再到一猛子扎进人工智能的“蓝海”,他致力于为机器人赋予独特的“灵魂”。

2025年11月12日,在“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上海魂伴科技创始人兼CEO真地与自己的小狗和机器人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而魂伴科技所在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是青年创业者们的“造梦工厂”。2023年启动至今,已有200多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安家落户”,近三分之一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这里,AI硬件、数字人、AIGC等领域的企业比邻而居,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在新园区孕育青春梦想,让老地方焕发蓬勃生机。
琳琅满目的橱窗装点老洋房,梧桐树影婆娑,风里挟着咖啡香……830米的愚园路上,密集分布着近百家店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
转角处的社区烘焙店新出炉一批面包,年轻的店长像往常一样,将一部分打包送往附近的敬老院。开店之初,她就坚持做一家“社区店”。
不远处,钢琴艺术中心的“95后”主理人又在街区的大草坪上举办公益演出,她在这条街上践行着自己的音乐理念,让艺术融入日常。
一家沿街铺面被江苏路街道打造成给年轻人“拎包入住”实践自己线下创业想法的“故事商店”,平均每45天更换一次店长和主题,已承载过上百个青春的梦想……
这里不仅是高速发展城市中的一抹温暖烟火,更是新业态、新消费与新经济模式自由生长的“实验场”。
(三)立身
“收到面试通知后,就线上申请了1至3天的免费‘青年驿站’,按要求提交材料,很快就通过了。”就读于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何玉萍说。
“青年驿站”是由上海共青团牵头打造的青年来沪求职逐梦的服务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布局70家驿站点位,累计入住超7500人次。

2025年11月13日,在上海的纳仕青年人才社区,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何玉萍在自己居住的“青年驿站”前合影留念,她在上海面试期间申请到了免费住宿。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着眼于更长期的安居需求,上海各区都在积极推进青年公寓建设,推动放下“一张床”向营造“一个家”转变。
浦东新区聚焦张江科学城重点产业打造的纳仕青年人才社区,提供“安居+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闵行区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让3000多名一线劳动者住有宜居;徐汇区打造文化人才社区,在户型上探索拓展,满足青年成家立业不同阶段的需求……
“安居”,让青年扎下了根,“乐学”,为他们打开了窗。
在川沙古镇,整条街都是青年夜校。
订单再多,古镇东侧旗袍工作室的店主阳慧也要挤出时间开课,将自己最金贵的手艺、最细密的针脚,一寸寸揉进青年夜校的课程当中。
立领的挺拔、盘扣的回旋、镶滚的讲究……同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学员一起穿针引线,让阳慧感到充实而欣慰:“只要他们在,中式美学的传承,就永远不会断线。”

2025年11月13日,在上海川沙古镇,古镇东侧旗袍工作室店主阳慧整理服装。新华社记者董博婷 摄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形成了‘青年点单+共青团接单’的定制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团委书记陈佳怡介绍,自2024年8月以来,川沙古镇已开设58门课程,讲师70%是店主,课程涵盖古琴、小语种、自媒体剪辑、二次元绘画等,累计服务青年3000余人次。
从《咖啡拉花课程》结业后,范婷婷成为古镇蜻蜓咖啡馆的见习咖啡师。忙碌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她总是笑盈盈的:“为梦想出发,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