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上游有东西两个源头,分别为东辽河和西辽河。候鸟迁徙途经的东辽河,就发源于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


初冬时节,东辽河进入枯水期,但在发源地——安北村望月潭,碧波漾起的涟漪仍让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在多年以前,受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退化、工业废水排放、河道垃圾粪污堆积等因素影响,东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曾一度令人担忧。


为打赢东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2018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建立完善省负总责、部门协作、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随后出台《吉林省辽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全方位全流域开展综合整治和保护工作。在东辽河发源地,当地持续推进生态涵养林建设,打造有机农业,减少面源污染。

改善源头环境的同时,辽源市也在实施靶向治污。在大梨树河、小梨树河等东辽河重要支流建设人工湿地,提升对河水的净化能力;完善县城污水管网建设,加强城乡污水治理;拆除东辽河一级支流仙人河岸边违章建筑,逐步提升流域水质。


民间治理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近年来,辽源市创建河湖志愿者队伍16支,发展志愿者6000余人,大家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成果。

东辽河在吉林省境内的流域面积为9884平方公里,境内河长321公里。除辽源市外,东辽河还流经四平市、公主岭市。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四平市累计清理河湖垃圾73.15万立方米,拆除岸边厕所293个,清理养殖直排166个,河湖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共有5个国控断面,其中4个为劣Ⅴ类、1个为Ⅴ类。“十四五”期间,东辽河流域国控断面数量增加至11个,水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好转,劣Ⅴ类、Ⅴ类断面逐步消除,优良水体比例大幅提升,2023年已达到100%,实现全域优良。


记者:司晓帅、唐铭泽、张文嵘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