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面筋道、烤馕香酥、凉皮酸爽……到过新疆的人,无不对当地的特色面食赞不绝口。而这份舌尖上的惊艳,皆源于天山脚下孕育的优质小麦。
2025年7月21日,在新疆库车市,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馕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热西提展示他制作的馕。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干燥的气候、充足的光照、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积温条件……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从新世纪初就开始尝试布局制种产业,打造了九圣禾、金丰源等多个国内种业知名品牌,培育种子企业达74家。


“新疆制种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它的光照资源比较充足,气候比较干燥,生产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都比较好,所以很多内地种子企业也到新疆制种,包括玉米的制种、小麦的制种,这里的制种量逐年在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说。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西北湾镇,农户在田间收获小麦(2024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今年7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科院和九圣禾联合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粮春1758”,在节水小麦育种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亩产达到508.32公斤,较主栽品种增产17.11%,实现“减水不减产”。
九圣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舍亚辉告诉记者,“做种子的周期比较长,科研的周期是8到10年时间,种子的生产周期是3到4年,需要持续投入。我们的科研投入占到营业额的10%,科研人员占到全公司的人员的三分之一。”
在昌粮集团奇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心仓库,工作人员查看收获的小麦(2024年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优良的品种带来丰收的喜悦,2025年,新疆夏粮总产684万吨,单产增量、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建疆告诉记者,通过“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攻关和新品种的应用,以及“五良”的深度融合,新疆小麦的品种,在三个生态区,从南疆冬小麦到北疆冬小麦、春小麦,基本实现了新一轮的品种更新换代。他说,“通过近三年的数据变化,整个小麦平均单产提升了34公斤,平均单产达到了411.7公斤,超全国平均单产12.5公斤,而且这三年基本实现了年均10公斤左右的增产幅度。”
2025年10月28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农民在晾晒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孙中喆 摄)
不只是小麦,“十四五”以来,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推动我国种业创新步伐加快。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培育出高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扬麦53”,培育出增产7.7%的水稻新品种“玮两优2268”,培育出“东科1188”“中单1130”等耐密植宜机收高产玉米新品种。
2025年10月12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农民驾驶农机收割水稻。新华社发(杨俊鹏摄)
“育成了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
2025年10月31日,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中粮天兴物流园区仓储库,工人进行扦样作业,了解储存仓内大豆水分、杂质以及虫害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根据我国种业振兴行动“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总体安排,“十五五”将成为见证我国种业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李建疆说,面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我们将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更多突破性品种,为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位于五常市的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水稻田(2023年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作者:刘兵、宿传义、苟立锋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