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从数据看对外开放的“高端局”

发表于:2025-10-15 09:04:09

“十四五”期间,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推出一批标志性、开创性举措,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示范性成果,展示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十四五”以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交出了怎样的亮眼“成绩单”?如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空间?

新一季“以理服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五集上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杨路,为我们解答。

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我背后的这个大屏幕就像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大脑,通过它,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询沿线各地的铁路、港口等信息,从而对货源、船期进行调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调研时强调,“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4月17日,在广西东兴口岸附近的一处水果市场,顾客在选购进口水果。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截至2025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77个港口。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一辆新能源汽车从重庆运到东盟国家,相比传统运输路径可以减少15—20天时间。与此同时,东盟国家的榴莲、山竹也借由西部陆海新通道快速进入国内市场,做到当日采摘,次日登岸,隔日入市。大家发现,热带水果的价格下去了,品质上来了。西部陆海新通道让“买全球、卖全球”不再是沿海城市的专属,内陆百姓也能够在家门口深度参与全球贸易。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只是空间格局的变化,更是实打实的制度升级。过去我们谈开放,主要是拆门槛,比如降低关税、削减壁垒、简化通关等等。现在则是建规则,着力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等领域与国际高标准接轨,进入国际经贸规则的“高端局”。

2025年4月15日拍摄的位于沪芦高速公路上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标志“海鸥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高端局”必须稳扎稳打,自贸试验区是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我国已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覆盖东西南北中地区。“十四五”时期,通过首创性、集成式探索,这些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了近200项制度创新成果,带动效应不断增强。今天,22个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资和进出口总额。2025年一季度,全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达到2万亿元,是名副其实的高产“试验田”。

中国坚持务实开放,持续推动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外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等服务业领域开放试点有序开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缩减。

这些政策红利效果显著。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过了“十三五”期间总额。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贡献显著,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及1/7的税收,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投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共识。

面对全球贸易低迷,中国外贸实现了量的增长、质的提升。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达到6.16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32.4%,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与此同时,外贸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18.2%。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些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明。

5月25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人们在一家主要负责中国网购平台物流服务的快递网点排队等待自提。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约2.71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 67%。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借势出海,从本土卖家化身国际玩家,推动就业、创业和产业升级,成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5月1日,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游览。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只体现在经贸层面,更体现在人文交流上。我们不断升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政策,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的停留时长统一延展至240个小时,极大地便利了外国人来华旅游、商贸、访问。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摘下了有色眼镜,深入到中国的大街小巷,体验新时代中国的万千气象。其中不乏国际网红,比如国际顶流网红“甲亢哥”。2025年3月至4月,他在中国8座城市直播,每场都吸引了全球数百万人同时观看。在他的镜头下,荣昌卤鹅,无人机外卖,国产电动超跑等都让海外观众直呼震撼。这种真实而鲜活的画面,正在打破偏见,重塑中国形象。

6月13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参展商(左二)向观众介绍非洲商品。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全世界受益。“十四五”时期,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稳定器。中国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大众生活,一场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大国竞赛”悄然开启。某些国家通过芯片断供、模型封锁等手段,试图把技术锁在国内,而中国则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开放之路。

2025年7月,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出发,致力于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中国企业也纷纷出手,深度求索等科技公司主动开源自家的先进大模型,让全球用户都能够以低成本、甚至免费使用这些顶尖AI。这背后不只是技术自信,更是一种战略远见:用开放对抗封锁,用共享回应遏制,让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包容与担当,与世界深度交融,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源于中国、惠及世界的开放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引领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