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东清远11月12日电(记者王楚捷、胡拿云、戴斌)11日下午的清远体育中心体育馆内,灯光聚焦在中央摔跤垫。女子自由式摔跤76公斤级铜牌赛结束后,36岁的周倩原本打算无论输赢,都要在赛场上脱下跤鞋——那是摔跤手宣告退役的仪式性动作。
“结果裁判刚宣判完,‘啪’一声,场上灯就黑了,后面金牌赛选手要入场,我得赶紧离开。”她赛后笑着说,“那只能算了。”
带着一贯的爽朗笑容,这位湖南妹子把这场未尽如意的谢幕,讲得轻描淡写。
11月11日,山东队选手孙靖茹(右)与湖南队选手周倩在铜牌赛中。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就在几分钟前,终场哨声响起,19岁的年轻选手孙靖茹挥拳欢呼,裁判举起她的手臂宣告比赛结束。
站在另一边的周倩,并不像多数失利者那样带着不甘,她笑着与裁判道别,快步跑向场边,朝观众席上的家人挥手致意。那一刻,她的笑容更像是完成了某种内心的交代。
这场比赛是一次象征性的“新老交接”。作为十五运会女子自由式摔跤参赛年龄最大的选手,周倩曾在5个月前的资格赛中战胜过孙靖茹,如今铜牌赛胜负易位。
她并没有失落,反而为对手的成长感到欣慰。“这意味着年轻选手在认真对待比赛,也是在以全力尊重我。”周倩说,这是中国摔跤“新一代正在成长”的证明。
“这次比赛我打得特别开心,也特别舒心。”周倩说,“我没有任何包袱,因为我知道这大概是我的最后一次大赛了。能站在赛场上,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2021年8月1日,中国选手周倩(左)与德国选手阿琳在摔跤项目女子76公斤级四分之一决赛中。当日,东京奥运会摔跤项目开赛。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这位曾获得过奥运会铜牌、亚运会与亚锦赛金牌的摔跤名将,在过往四届全运会上获得1金1银1铜,而这次的第五名,她笑称“也算是一种集齐”。
除了在心态上更加享受比赛,与过往不同的是,这次全运会,周倩的身份不仅是运动员,还是一位不到两岁孩子的母亲。
“相较于巅峰时期的自己,现在身体状态确实要弱一些。”周倩说,“但带宝宝让我学会了耐心。以前遇到困难很容易‘破防’,现在能更平静地面对。”
产后第6个月,周倩毅然决定停止哺乳,重返训练。体重、体能、技战术——所有的一切几乎都从零开始。怀孕期间增长的近50斤体重,曾被她视为复出路上的最大难关。
“刚开始回来队里,我都不好意思说体重有100多公斤了,只说自己96公斤。”周倩忍不住笑出了声。

2013年9月8日,在第十二届全运会摔跤比赛女子自由式63公斤级决赛中,湖南选手周倩(上)不敌西藏选手西洛卓玛,获得亚军。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减重过程比预想的轻松。“坚持训练、合理饮食,体重就慢慢下来了。反而是外界的质疑更难克服,我没有办法不去在意那些声音——‘不如以前了,为什么还要回来瞎折腾’。但幸运的是,我的教练和搭档(陪练)都特别支持我、鼓励我。”
周倩说,面对外界的质疑,她选择不去解释,只是用训练去回答。有时候在垫上反复练习同一个技术动作,即使单调枯燥,她也不觉得辛苦,一遍又一遍。她说:“这可能就是当妈妈后赋予我的一种力量。”
周倩说,这份力量并不只来自自己,也来自家人的托举。做出复出的决定后,婆婆主动承担起照顾小孩的任务,丈夫也给出了坚定支持:“去做你想做的事。”
全运会资格赛那天,她意外地看到丈夫出现在观众席。“我那场输了,挺懊恼的。”她笑着回忆,“可看到他以后,心里一下子就平静了——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拼。”
家庭的支撑让“坚持”有了更温柔的模样。“我的爱人是一名放射科大夫,平常不太爱说话,大家都觉得他很内向,但只要我提到训练或身体状况,他总会尽力帮我想办法。我们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
周倩说,正是有了这样的托举,她才能心无旁骛地走到今天。虽然这一次没能登上领奖台,但她并不失落,眼神里反而有种平静的光。
“我更希望大家看到我努力拼搏的样子,看到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角色转变中的成长与韧性。”她说,“结果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走得稳,每一步都算数。”
“希望成为孩子的榜样。”周倩说,“等她长大一点,能明白妈妈为什么这样坚持,也能从我身上看到力量。”

2017年9月6日,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国际式摔跤女子自由式75公斤级决赛中,湖南选手周倩战胜湖北选手许晴,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也许,这就是竞技的另一种答案:并非所有胜利都在冠军台上。有时候,它藏在一个36岁的妈妈运动员重新系好摔跤鞋带的瞬间,藏在她笑着告别的背影里,也藏在那个被母亲身影照亮的孩子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