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病之一,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结构变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权威专家,解读这份“甜蜜的负担”为何日益走向青少年、如何科学预防糖尿病。
高糖高热量饮食有“风险”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13岁的川川正在接受血糖监测。确诊2型糖尿病半年来,他每天需要定时服药,严格计算每餐食物热量和含糖量。
这个孩子身高1.75米,体重高达86公斤,BMI指数飙升至28,还出现了黑棘皮和脂肪肝。他的父亲说,过去以为糖尿病是上了年纪才会得的病,没想到孩子这么小也会“中招”。
近年来,“小胖墩”问题备受关注。中国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机构信息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不断前移,不仅对生长发育影响巨大,而且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宋丹羽指出,肥胖是糖尿病重要致病因素,高糖高热量饮食、长期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让越来越多青少年被糖尿病“盯上”。
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岛素,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总数的90%左右,患者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
“对于已患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需分型精准控糖。”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郑曦介绍,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身注射胰岛素并配合动态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通过饮食运动干预或口服药物延缓病情。
“非典型信号”要警惕
糖尿病不仅表现为血糖数值的升高,更会引起心脑血管、眼部、肾脏、足部等多个器官的并发症。早发现、早干预对延缓糖尿病进展、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2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常常缺乏典型症状,这会让日益年轻化的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说,过去往往依赖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但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只是轻度升高,年轻患者身体并不会有明显感觉。
一些非典型信号急需警惕,如餐前易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反应;皮肤瘙痒;伤口不易愈合;手脚麻木、刺疼或感觉异常;视力突然下降或视物模糊;肥胖人群无明确原因出现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等。
《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约为3.5亿人,远多于糖尿病患者人数。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个人血糖值已经超出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如果不对这类人群进行干预,其中超过90%的人20年后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而即使步入前期之列,干预得当仍有可能恢复健康。
专家建议所有超重及有家族史,或自身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儿童青少年,从青春期就开始注意进行2型糖尿病检查,最好每两年进行一次。
牢记“管住嘴、迈开腿”
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在知晓率和整体血糖控制率方面仍不理想。
2024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将建立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及以上。
郑曦建议,饮食上要坚持“减糖增纤”,限制含糖饮料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蔬菜食用量,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但要注意,“少食多餐”会持续刺激胰岛素的释放,并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吃动平衡也很关键。肥胖人群积极减重5%至10%,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运动方面需保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每天30分钟快走、游泳等项目也被临床证实有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海涛还特别提示年轻人调整作息,保证6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通过音乐、冥想等放松,保持平和心态,降低升血糖的激素分泌。
策划:陈芳
统筹:吴晶、谢良、沈文
记者:李恒、帅才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