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14日电(记者马晓澄、钟焯)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作为“固碳能手”的红树林,辛苦存下的三份碳,有一份会被自己“吐”出的甲烷抵消。该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红树林气候减排效益,并精准指导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4日在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
红树林是全球典型的“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尤为突出。过去,科学界已认识到红树林在高效吸碳、固碳的同时,湿地土壤会排放甲烷。
然而,监测数据表明,红树林上方空气中的甲烷通量,远高于通过土壤直接排放的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真正负责“排气”的并不只是土壤本身,还有树干。红树林体内的通气组织,既输送氧气到根部,也让土壤中微生物产生的甲烷经此传递,并沿着树干内部的皮孔,以“打嗝”般的形式从树皮逸出。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表示,如果算上土壤直接排放的部分,红树林甲烷排放形成的增温效应,可抵消约27.5%的红树林沉积碳埋藏量,部分抵消其气候减排效益。
科研人员发现,木材密度较高的红树林树种,树干内部结构更紧实,甲烷难以穿透,排放总量比其他树种低15%至20%,未来可优先选用这类树种。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