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技术:破解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痛点的“生态共享”之道-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7 10:37:11
来源:新华网

汇川技术:破解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痛点的“生态共享”之道

字体:

“ERP系统显示订单交期紧张,MES系统称产线效率达标,但设备管理系统报警显示3台关键机床故障待修。明明数据俱全,系统间却难以协同。”这不仅是一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精密零部件工厂厂长的困惑,也是当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普遍痛点。

11月13日,汇川技术解决方案竞争力发布会在苏州举行。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从产业趋势、实践路径等维度,分享了多年来深耕千行百业工艺场景的经验,这些经验已融入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体系,旨在以定制化服务为核心,为用户创造全生命周期价值。发布会同期,汇川技术还分享了“全球本土化”国际化战略,表达了要在国际舞台上与一流品牌竞争的雄心。

生态协同:三大趋势破解制造业数字化瓶颈

当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从规模优势向效率与质量提升的深刻变革——单设备效率提升瓶颈、产线柔性不足、数据孤岛等问题已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难点。“制造业数字化最大的难点在于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割裂,因此数字化不应只是单点技术的精进,而是整个生态的协同进化。”汇川技术联合创始人、全球工业自动化BG总裁周斌介绍,基于二十余年与制造业同步发展的实践,汇川技术提炼出IT/OT深度融合、工艺标准化模块化、创新生态化三大确定性趋势。

在周斌看来,汇川技术的责任不仅是提升设备本身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更要将视角扩展至产业链整体效能——推动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终端用户形成数据互通、能力互补、价值共创的协作网络,并实现创新产权的保护。这种从“优化单一设备”到“激活产业链”的转变,正是“生态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

针对产业痛点,工业自动化(中国)轮值总裁刘东旭提出“通血脉、长智慧、赋工具”的系统解决路径。“通血脉”即打破传统工厂设备、MES、ERP孤立运作的“烟囱式”壁垒,用统一架构将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整合成整体,重构工厂“神经网络”,让数据成为驱动决策的“活水”;“长智慧”是将工艺与算法深度结合,把老师傅的隐性经验、工艺沉淀为可移植、可复用的显性模型;“赋工具”即将复杂技术封装成简单易用的工具,降低智能化升级门槛。

“数字化转型的终点不应该是某一家智能工厂,而是整个制造业的生态共生。”刘东旭表示,汇川技术的技术创新正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通过构建“云边端一体化”的软件架构,充当IT与OT之间的“翻译器”和“连接器”,自研iFA工业互联网平台与INO AIR工业无线同步技术组合,将传统产线的“蜘蛛网式布线”变为无线协同,大幅缩短产线调整时间;自主研发的InoQuickPro低代码平台,能让一线工程师像搭积木一样完成产线智能升级,实现灵活调整产线逻辑,真正达成“让懂生产的人掌控智能化”。

Glocal 战略落地:锚定海外市场加速布局

在发布会互动环节,针对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发展战略问题,汇川技术C-PMT主任谭才兴详细介绍了“Glocal”(全球本土化)战略规划。据测算,当前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约8000亿元,中国市场约占2500亿元,广阔的海外空间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服务需求,共同构成汇川技术出海的核心驱动力。目前企业虽处于“投资大于收益”的战略投入期,但已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布局,密集建设工厂、分公司和合作伙伴网络。

面对不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汇川技术已形成精准应对策略。“欧洲等市场的客户更注重自主构建能力,反感‘交钥匙’方案。”谭才兴解释,基于这一认知,企业已从“市场拉动研发”转向“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核心策略是提供平台化、模块化的产品和基础技术,让海外客户能结合自身需求自主搭建解决方案,而非强推整体方案。在产品端,所有新品开发均以满足全球化需求为首要要素;技术端坚持自主研发与全球优质资源整合并行。

从服务国内龙头企业到布局全球市场,从单点设备升级到全产业链协同,汇川技术从单一变频器供应商转型为“光机电液气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并致力于成为工业数字化平台的“生态底座”。这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的深层逻辑——以场景为核心、以生态为支撑的解决方案,不仅为企业破解转型难题,更将推动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态竞争”中从参与走向主导,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赵秋玥)

【纠错】 【责任编辑:凌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