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原创研究更多“长期冒险权”-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1 08:23:51
来源:科技日报

给原创研究更多“长期冒险权”

字体:

  “今天与会的科学家多有不少荣誉头衔。不过,我们都以老师或教授相称,省略这些头衔。我们希望这种方式在今后能够形成一个惯例,也算是智识学研社发起的一个倡议。”近日,“知识分子”十周年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论坛主持人,智识学研社理事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钱颖一在开场白中的一番话引起现场观众会心一笑。

  “知识分子”由非营利的科学公益机构智识学研社(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出品。此次论坛把目光聚焦于中国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探讨中国科学崛起背后最关键的力量:科学人才的培养、流动与成长。

  过去十多年,中国科研的“硬件基础”,包括科研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与国际合作网络等实现了显著跃升,但在科研文化、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上,仍面临如何让人才“留下来、做出成果”的挑战。

  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鲁白坦陈,当前,我国对科研成果的考核依然以KPI为核心,过度强调论文的影响因子以及“帽子”等。导致多数科研活动是资源堆积型和热点追踪型,全球首创、解决重大问题、开辟新领域新方法的一流科学研究较少。

  与会专家对此都感触颇深。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认为,学术考核应以本领域顶尖学者的评价为主,而不是看经费、论文等KPI。

  “这些年我们对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他们还是要去争项目。”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坦言,年轻人愿意坐冷板凳的想法还不够,“这可能和整个社会的氛围有关系。”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评价的改革措施。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陈十一介绍了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引才与育才实践。该校坚持小而精、高起点、创新型、国际化的建设理念,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行长周期科研评价机制,吸引了许多优秀的青年学者。

  “真正能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学术环境,而不是头衔和考核。所以要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让学者少受干扰,把时间和创造力交还给他们。”陈十一说。

  借鉴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支持原始创新的成功经验,成立于2024年的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致力于通过多种项目支持科学家开展前沿性、颠覆性、开创性、突破性的基础原创科学研究。鲁白介绍道,该院通过全方位多手段的方式,为原创性基础研究赋能。“要想做出真正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必须有长期、稳定、敢冒险的支持。”鲁白说。(记者 操秀英)

【纠错】 【责任编辑:朱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