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6日电(记者叶紫嫣)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鸟类名录》再增新成员,它们是由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于今年8月,在核心区三道泡子北湿地首次观测到的12只易危物种小绒鸭。经比对《内蒙古自治区鸟类名录》及查阅鸟类记载,该发现被正式确认为内蒙古鸟类新记录,填补了我国内陆湿地小绒鸭观测的空白。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志雌性小绒鸭。(钱英 摄)
“小绒鸭在国内非常罕见,具有极高的生态与科研价值。”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负责人、一级主任科员周景英介绍,该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被纳入我国“三有”保护动物名录,此前国内仅在乌苏里江口、北戴河等地有罕见旅鸟记录,主要栖息于沿海及北极近海湿地。此次在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到小绒鸭,证实其活动范围可延伸至我国北方内陆湿地,拓展了其已知分布边界。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区交界处,位于大兴安岭山地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承载地。
近年来,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每年向湿地补水2400万立方米,使湿地面积增加2万亩、水位提升近1.5米,同时推行“网格化”巡护与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行为,并与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起“科技监测+人工巡护”的立体化监管体系。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刘也 摄)
多样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举措,让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大鸨、丹顶鹤、东方白鹳等7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繁衍生息地,为小绒鸭等珍稀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此次易危物种小绒鸭的现身,是保护区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国庆表示,作为“大鸨之乡”与“候鸟天堂”,保护区将继续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筑牢北方内陆湿地生态安全屏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